思想不能市场化

曾几何时,相当一部分学者及有关人士,跟着西方学者尤其是一些西方经济学者,盲目地大肆渲染中国应该建立所谓的“思想市场”。这是急于到“市场上”把“思想”交换变现的表现。

实则我们日常讲的“思想要有市场”,只是意味着一种思想要有共鸣,并能得到广泛的传播、接受和认可,并非自由交换式的那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但鼓吹建立“思想市场”的观点,恰恰是后者意义上的。

将思想也要“市场化”,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极端形式。不仅是“个人”,还包括“思想”,均“变成了贴着价签的”商品,都可以自由交换,完全受价格机制驱动。这哪里是“思想”?哪里还有“思想”?这不正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批判的“一切旨商品”的“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吗?

也许,“思想市场化”的观点,是希望思想能够自由碰撞交流,从而不断改进和产生新思想。如果他们的本意是这样的话,那么,将思想“市场化”从而建立所谓的“思想市场”,恰恰事与愿违。如果知识者只认价格机制与金钱,仅为市场与资本积累而工作,最终只能沦为价格与大资本的奴隶,将会丧失自由、公正、深刻的思考及其积淀。哪还有公共理性的知识产生及理论构建?又怎么有着思想的孕育、产生、碰撞和改进呢?

思想是在长期实践凝炼基础上逐渐沉淀润化而成的,有着最不功利的本色。它集久远的历史意识、强烈的前瞻意识、广阔的开放视野、公正的公共理性于一体。如果非得用经济学上的术语来概括,那只能讲,思想是一种完全的公共产品,具备最完全的外部性。如此,思想怎么能够被市场化呢?又怎么是价格和金钱资本这样的东西所能够衡量和体现的呢?

就知识、理论与思想三者而言,也是区别有加,不可混而言之。知识是最表层的。也许,知识有着可以被“市场化”的一面,有着“分散性”产生与交流之意。但是,有知识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有理论。理论的含义是更深一层的。理论是体系化了的知识。理论的非功利性或公共性程度较高。然而,理论也不过是一套工具而已,就像经济学者罗宾逊夫人针对“经济学理论”所讲到的:那只是一箱子工具或者一个工具箱。

理论并非思想。理论只是思想的素材。思想是最顶层的,是在广泛理论基础上的长期凝炼,当然,就最为深邃,具有最广泛最根本最久远的影响力和指导性,思想是融合“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于一起的。

正如就日常写作而言,那些为了功利性发表或出版而写作的作品,并不一定有多大的社会共鸣性与生命力;那些并非出于功利目的,仅是基于自然流露的写作,反而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的产生与积累,便是在一个最高层次上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是或主要出于价格机制斤斤计较的那种带着金钱铜锈的意识,又怎么会成为思想的创建者交流者呢?

这个世界上,价格机制与市场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并非一切。市场与非市场的机制和领域是共存的,构成人类健康生产生活所必需。值得注意的是,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矫正相互促进。任何的偏废,都会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维持改善发展形成阻碍。

人们常说“书香无穷,知识无价”。连最表层的知识都是“无价的”,何况最顶层的“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