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项目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重庆潼南区紧紧围绕深化巩固脱贫成果,以产业扶贫为路径,以项目为抓手,以“五大行动”为重点,全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贫困户脱贫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打造试点示范

回望2015年以来潼南区产业扶贫“成绩单”:柠檬、蔬菜、生猪等七大产业投入数十亿元,建设产业项目上百个,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产业扶贫项目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覆盖,许多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尝到了“甜头”。

为推进产业扶贫落实,今年,潼南区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打造试点示范,重点在宝龙镇发展柚子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田家镇发展核桃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分别补助两个镇果树苗子和鸡鸭苗子资金50万元,力争短期以土鸡土鸭养殖增收,长期以经果种植增收,有效解决全镇贫困户返贫问题。

推动股权改革

柏梓镇梅家村有耕地3410亩,由于村里8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许多土地都闲置了。面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该村党支部学习凤阳县小岗村分户承包经营土地的办法,提出用土地股权改革破解困境。该村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经营权进行集中,还通过现金入股,补充生产流动资金。集中经营的收益按股分红,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2014年12月,梅家村百姓种植养殖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首批有260户的900亩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有80户村民共40万元的资金入股。该村已脱贫群众倪纯钢说:“这种土地入股的方式,把摞荒地盘活了,我们在合作社务工不但有收入,今后还可以拿分红。去年土地入股加年底分红我得到4800多元,务工收入1.5万元,再加上爱人的务工收入,一共近3万元。”此外,潼南区将财政投入资金以股权的形式量化到项目业主、村集体和贫困户,年底按股分红,确保长期有收益。

实行龙头帮扶

2015年7月,潼南区推动102个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区5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各龙头企业实施“百村百园”“一村一品”工程,因地制宜,注重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与建立产业化基地相结合,带动贫困村发展1~2个适合当地的效益农业主导产业。各自在帮扶村建立2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并采取流转土地和托管、代种代养等发展产业。同时,合作社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或以土地折资入股合作社,实行保底按股分红,享受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解决资金难题

潼南区积极发挥金融惠及脱贫户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获得5万元(含)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同档次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贷款的贴息资金由区财政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期限小于1年的,据实贴息;贷款期限超过1年的,按年度分次贴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其吸纳(带动)贫困户数,可以每户10万元的额度获得贷款,贷款期限为1~3年,单个经营主体贷款总额不超过300万元,按其所吸纳(带动)贫困户的贷款额度和期限分年度贴息。目前,潼南区扶贫小额信贷已累计发放近6000万元、惠及1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防控扶贫贷款风险,潼南区整合各方资金设立了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2000万元。

实施商贸旅游+扶贫

近年来,潼南区依托区域内万亩油菜花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打造“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油菜花已经成为潼南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花海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让当地百姓实现了脱贫增收。

潼南把扶贫与旅游有效对接,以举办菜花节、柠檬节、桑椹节等特色节会带动,吸引游客到潼南旅游消费,景区内贫困群众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同时,潼南区还推动电商扶贫,贫困村电商网点实现全覆盖,交易额达到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