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有效益 盐池探索获证明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旧。随着文化小康助力的话题越来越热,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文化小康建设,在全区掀起学习热潮。据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介绍,近年来,盐城摸索了多种扶贫解困的路径,实践表明产业能扶贫,文化小康助力的文章也可以越做越大。目前,全县已完成了102个行政村文化站的改造提升,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盐池始建于公元1443年,已有500多年历史。该县依托古城历史,累计投入7亿多元,对此前居住着1720户困难群众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在让贫困户们喜迁新居的基础上,建成“一环”“三园”“四区”的闭合式古城墙环城公园。公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也是百姓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还即将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和宁夏东部旅游热线。

201室在排练街舞,206室几个学员在学古筝,209室在做二胡教学……集大型会议、演艺、排练、展览、数字影院于一体的县文化艺术中心热闹非凡,这里是群众业余生活的乐园。

盐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旭表示,通过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抓好文艺创作,文化产业不是没有效益。2013年以来,盐城全县共创作眉户剧、舞蹈、小品、盐池坐唱、微电影等文艺作品260余个,其中眉户小戏《老关找羊》、舞蹈《大漠军魂》等剧目不仅荣获文化部相关奖项,还先后参加各省市的交流演出,效益可观。此外,巧姐妹刺绣合作社推动着绣花鞋、绣花枕、绣球、香包等非遗刺绣产品销往西安、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带动700多位农村妇女过上小康生活。

“高高的坡儿,低低的坎儿,听俺唱来听俺侃……”赶到歌声飞出处——花马池镇四墩子村,村部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四墩子村唱宁夏花儿的唱手很多,如何把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路子?近几年,花马池镇采取文化汇演+民俗展演的方式,通过文艺演出拉动村旅游效益。2017年,共接待旅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