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出不一样的生活

在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贷几头牛回家养或让合作社代养已成为很多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他们最乐意分享的脱贫经验。

都安地处石漠化片区,山峦耸立,岩溶暗布,号称“千山万弄”。2016年底,该县尚有贫困人口10.13万人,居广西第二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产业基础并存,是都安县脱贫攻坚工作面对的巨大挑战。

为此,都安县委、县政府按照“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创新推进“贷牛(羊)还牛(羊)”项目,不但促进了脱贫攻坚,还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把扶贫产业做成了一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

2016年,澄江镇甘湾村村民蓝志业开始养牛,但由于养牛周期长、见效慢,到了年底缺少资金,蓝志业陷入困境。这时,都安县委、县政府实施“贷牛还牛”项目,给他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贷牛还牛”就是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免费从养殖龙头企业“贷牛”,可自养也可由合作社代养,牛养大后企业按不低于市场价回购。贫困户还牛后又贷牛,滚动发展。这一模式解决了蓝志业等贫困户的资金短缺难题,使养牛产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政府引导下,由贫困户牵头,甘湾村联合成立了金壮源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贷款投资30多万元,建成牛棚600平方米,种植牧草25亩,蓝志业作为带头能人被推选为合作社法人代表。目前,合作社存栏黄牛近68头,他自养41头,为无劳动力、无场地、无技术及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代养27头。

“这些玉米都是给牛吃的,一亩地能养3头牛哩。”地苏镇拉棠村的韦克边打开牛棚大门边指着一旁的玉米地说。该村是当地深度贫困村,人均面积0.65亩。过去,韦克家种玉米每年每亩收入260~300元。政府实施“贷牛还牛”后,韦克养了18头瑶山生态牛,玉米成了牛的口粮,一年下来能净赚10万元左右。

“贷牛还牛”项目,正让都安县许许多多象蓝志业、韦克这样的贫困户摆脱了贫困。身边人的示范效应是无穷的。通过养牛带头人的影响,都安县贫困群众思想进一步转变,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摆脱困境的主动意识和信心强烈。

“贷牛还牛”的探索实践,让都安看到了在大石山区发展产业的希望。2017年4月,都安县政府印发了《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产业贷牛还牛项目实施方案》和《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产业贷羊还羊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到2019年底养牛20万头,养羊100万只,实现“千山万弄百万羊”和“户均一头瑶山牛”的目标,形成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稳定长效脱贫路径。

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为了使养牛产业健康发展,都安打造了党委引领、政府主导、企业牵头、确定贫困户、技术培训、金融扶持、修建牛(羊)舍、政府投保、帮扶干部跟踪及政府保本、企业回收和冷链加工、包装物流以及互联网营销和滚动发展的闭环产业链。”

从2018年开始,每个贫困户饲养牛达2头以上(或羊10只以上),到2020年后,每个贫困户饲养牛将达4头以上(或羊20只以上),并且4头牛(或20只羊)的本金都归贫困户所有。2020年后即使撤走扶贫工作队员,贫困户也有了4头牛(或20只羊)的资本金作为发展金,同时全面掌握了养牛(羊)的实用技术,届时将实现“扶上马、送一程”和不可逆转的脱贫。

2017年,都安县委、县政府还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启动“粮改饲”工程,鼓励农户种植的玉米当粮草卖,一年收三季卖给养殖企业或养殖户。目前“粮改饲”种植面积已达5.1万亩,每亩“粮改饲”比传统玉米种植增收达2600元~3000元,既能增加群众收入,又解决发展肉牛(羊)养殖青饲料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养殖技术难题,都安县聘请广西大学和广西农科院的专家等作为养殖基地长期技术指导员,引进“微生物+”等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管理,实现生态养殖繁育。在牛犊身上植入可追溯芯片后及时发放给贷牛(羊)贫困户饲养。在贫困户养殖过程中,企业协助畜牧部门为养牛(羊)的贫困户提供日常的技术指导及防病治病服务,保证肉牛(羊)长得好、长得快。 这些配套和保障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养牛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到两年时间,都安县肉牛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5万头,肉羊从69.42万只发展到近80万只,牛羊合作社发展到48家,带动贫困群众13072户、549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