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第一乡”的江苏省无锡市前洲街道办进行采访,在惠山区委宣传部部委肖志崎的带领下,寻找到了当年前洲公社的统计员冯有责,他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谈及过去那段艰辛开拓的岁月,老人的话语间仍不失当年的豪情:“先前说到贫困,无锡36个乡镇,前洲逃不掉。前洲70%的土地都在无锡最低洼的地方,公社36000亩土地,不能种麦子,只能种一季水稻。以前还有一首民谣说前洲‘七闸八洞九坝十三滩,要吃水稻难上难。七年盼三熟,还像风中点蜡烛’。所以,1970年前洲公社党委、管委会提出‘大寨治山我治水,前洲山河重安排’的建设目标,开始兴修水利,治理水利的资金来自乡镇企业,围绕农业促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前洲可以说从此就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洲街道办副主任吴越说:“当年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直到20世纪中叶的前洲,农业生产落后,虽然集镇工商有所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低迷,农民生活贫困。前洲圩区经过多次整治,水患仍未彻底解决,粮食产量极低。相关资料显示,1966年2月18日,以下放工人为主的14名农民,手握14把榔头白手起家,创办了钣金厂,揭开了前洲乡镇企业登上历史舞台的帷幕。勤劳的前州人民积极开展养蚕、纺纱、织布、长途贩运等经营活动。同时缫丝、酿酒、电气、机器戽水、运输、粮食加工等行业也在悄然兴起。”
前洲街道宣传委员殷骏拿出一叠历史资料介绍道:“70年代,时任前洲党委书记的朱光明根据前洲的实际情况,为根除水患,发展农业,改变前洲贫困面貌;号召全社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万’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联系城市厂商,疏通促销渠道,千方百计创办社队工业。在1970年10月创办了前洲砖瓦厂,并先后建办了前洲农机厂、前洲造船厂等。到年底,前洲共计成立50多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50多万,共计收入30多万元利润,其中的10多万被用于农业建设。同时,前洲历时10多年的水利工程基本完工,把原来51个零星的小圩和杨家圩联并成4.56万亩的大联圩,圩内每隔400米左右开一条南北向的中心河,每隔200米开一条东西向的支河。新开河道共91条,总长为126公里,填塞老河50多条,平整土地2.9万亩,建造排涝站17座,灌溉站136座,‘三闸’21座,建石驳站40多公里,修筑地下暗渠130多公里,架农桥240多座。完成土方1406万方,总投资1953万元,前洲水利的建成大大加强了本地区农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昔日的‘锅底塘’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在这40年里前洲人一直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冯有责又接着对记者说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公社党委顺应发展态势,集中力量发展印染机械。40多个社、队办厂采用一厂一机、多厂成批、划出车间、专机生产、前后配套、互补缺门等多种方法加速发展印染机械。到1980年,全公社能生产80多种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针织棉品、化纤织物、毛麻织物等印染机械和后整理设备,年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闻名的印染设备之乡。在其基础之上,当时的公社党委审时度势,鼓励社、队工业利用自己生产的纺织印染设备,建办纺织印染厂,扩大新的生产门路。同年10月,前洲印染厂投入生产,形成年产化纤印染2000吨的能力。”
1982年前洲以“一包二改三调整”的思路推动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大规模向非农业转移,同时又以乡镇工业积累的财力、物力反哺农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1983年前洲撤社设乡,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777亿元,成为无锡县第一个、江苏省第一批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1985年,前洲乡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7亿元,均名列全国乡镇前茅,江苏省第一,税收达1636.7万元,位居江苏省第一。1986年,前洲工农业总产值达4.05亿元,勇夺全国冠军,被誉为“中国第一乡”。由此直至1991年,前洲乡镇企业销售总收入蝉联全国58000000个乡镇产业第一名,长达5年之久。1987年撤乡设镇,在上海冶金局和上钢三厂的协作指导下,国内最大的乡镇轧钢厂三洲钢厂在前洲一年建成并投产,成为省内冶金行业乡镇级第一个亿元企业。
前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87年10月,前洲玩具厂与江苏进出口公司合营,年产40万打出口毛绒玩具。1988年年底玩具厂与香港富田有限公司合资建办华苑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经销世界各地,成为全镇主要的出口创汇企业之一。
至1990年底,全镇基本形成纺织、机械、冶金、轻工四大支柱产业。1983年到1996年是前洲乡镇企业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前洲干部群众发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始终站在全国乡镇发展的前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与赞扬,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前洲全面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形成了传统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依托、现代服务业为增长点、现代农业为亮点的产业体系。2007年太湖危机之后,素有“印染之乡”之名的前洲遭遇了资源要素的限制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前洲针对当前的情况展开环保攻坚战,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措施后,初步实现了蓝天、绿水、青山的目标。随着区划调整的到位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前洲构筑“四横四纵”“公铁水”联动的城镇交通新格局,初步实现了“前洲山河再安排”的宏伟目标,形成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新体系,建立了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顺应新形势,前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适时提出“高端商务枢纽、现代产业基地、城市文化地标、生态文明典范”为锦绣前洲的新目标,一幅由前洲人民群策群力描绘的锦绣蓝图,正引领前洲走向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风雨路程,贯穿其中的是前洲从无到有、从农到工、从穷到富、从农村到城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是前洲人对事业发展、人才苛求、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在不断变革发展中的不懈追求。为了续写往日的辉煌,前洲干部群众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前洲自身发展阶段要求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中,在改革新征程上努力实现前洲“精神重塑、合力广聚、本色回归”的发展目标;千方百计增强新动能,深入领会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协调促进体系。近3年来,前洲实体经济持续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采访接近尾声,前洲街道办主任杨国忠说:“前洲街道2018年有望迈上新台阶,实现工业经济两年翻番的辉煌场景,在转换增长动力中重振前洲风采,千锤百炼焕发新面貌,着力把前洲这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先富地打造成共同富裕的样板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前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