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深化改革形成大农业格局

本报讯 湖北省荆门市近年来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探索农村改革新模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逐渐形成“大农业”格局。

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模式”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探索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湖北省样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整理以奖代补的改革探索在湖北全省推广……仅2017年,荆门市农业农村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承担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试点项目3项,省级试点项目3项。到2017年底,共结项6项。

2015年,荆门在全国率先创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沙洋县整县推进“按户连片耕种”,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等方式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细碎化”问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户连片耕种”模式强调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以承包权互换为辅,不得整村打乱重分,成为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础。到2017年底,荆门市按户连片耕种面积达到247.2万亩,总体连片率75.6%;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82.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320.9万亩的88.1%。

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荆门市以京山县为试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工作,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京山县探索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均可推广、可复制的“三清理”明晰底数、“三确定”固化股权、“四规范”赋予权能、“两合作”激活要素的“3342”工作法。

2017年9月26日,京山县改革经验在第三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向全国推介;2017年12月1日,京山县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上作交流发言。去年,荆门启动了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计划到2018年底整体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比国家总体安排提前两年、比湖北省提前一年完成改革任务。

除在生产关系上着力改革之外,荆门还把生产要素解放,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农村水价综合改革。从2016年荆门在湖北率先出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确定漳河水库三干渠灌区内陈池、洪庙、仓库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管辖区域为2016年试点区。2017年,荆门已完成第一批次陈池、洪庙、仓库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改革任务,经过试运行,渠道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92,提高了30%,用水量减少了35.5%,农民亩均用水成本由25元降至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