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常德石门壶瓶山供电所所长覃道周领回“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奖牌,这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供电所——壶瓶山供电所继2016年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誉称号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地处湖南屋脊的壶瓶山供电所成立于2007年,33名员工承担着876平方公里大山、1642公里高低压线路、1.4万名客户的供电、保电和服务重任。11年来,这群扎根在湖南屋脊默默耕耘的“电骡子”,用心点亮了壶瓶深山的万家灯火。
在壶瓶山供电所,挂着这样一副对联“脚踏湖南屋脊千山万水,心系山区百姓万家灯火”,这是33位“电骡子”共同的心声。
建所之初,这里的电网结构薄弱,用电秩序混乱。供电所总长达1642公里的线路,所到之处,不是高山就是峡谷,维护难度极大。砍青扫障,是首先要迈过的难关,每年“电骡子”们都要全员出动,打下足足2个月的砍青持久战,先后完成了26个贫困村、68个台区的网改施工任务,为山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证。
他们,甘当山区群众的“电保姆”,每年义务为山区百姓开展室内线路隐患专项治理行动。为保障茶叶加工、烟叶烤房等生产高峰期的用电,他们提前优化供电网络,将网改、检修等停电施工避开生产高峰期。为降低茶农、烟农的生产成本,“电骡子”们大力进行“柴改电、煤改电”宣传,协助45家茶厂完成了设备升级改造。同时,建立了66个网格服务微信群,随时接受客户报修。近乎苛刻的“细节”管控,实现了建所以来辖区内无一起轻伤及以上人身触电事故。
电网强了,随之而来的,是壶瓶山地区茶叶、烟叶、高山蔬菜等种植业的飞速增长,11年间,群众新建大小茶厂254家、电烤烟房280多个、冻库4个,新增100多户高山蔬菜种植大户,实现产值达2亿多元,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000多元。
2007年,壶瓶山供电所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阳光电力服务箱”服务,每个员工的摩托车后备箱里,满载着为方便百姓而准备的灯泡、花线、开关之类的备品备件。这些穿行山乡的“流动维修站”,有时跑上几十里山路,就为用户换一下开关。
2007年盛夏,覃道周偶遇一位7旬老人,拄着拐杖来回走一天的山路就为买一包盐,从此,摩托车车尾的“阳光电力服务箱”,箱子里装的是灯泡、开关,箱子上捆绑的是为老百姓捎带的生活用品。摩托车不能通行的地方,就肩挑背负给客户送到家。如今,“进山带商品,出山带山货”,已成为“电骡子”们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一份不愿割舍的责任。11年来,他们前后捎带货物超过12万公斤,2016年,壶瓶山供电所将“阳光电力服务箱”升级为“电骡子”服务箱。
壶瓶山地区由于地理贫脊,一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电骡子”们成立了“1+1”帮扶小组,自发设立小基金,建立帮扶对象档案,还用微薄的薪水长期资助13个特困家庭。他们每月都到帮扶对象家里走访,帮助解决问题。逢年过节礼物、问候从没落下。针对异地搬迁的贫困户,壶瓶山供电所率先铺开“亮灯”工程,披荆斩棘、挥洒汗水,历时3年,全部贫困户通电亮灯。
壶瓶山大山深处有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村”——剩头村,生活着19名身患“麻风病”的老人。壶瓶山供电所服务队历尽千辛万苦,在把电送上山的同时,也把关爱送进了村,照顾好这些老人成为了队员们的一份牵挂和责任。平日里,服务队义务为他们维修线路、电器,帮带生活用品上山;每年都会陪着他们过端午、度中秋……“电骡子”们用爱心将这座曾经的孤岛与外界相连。
壶瓶山供电所的33名“电骡子”们一路走来,用自己的青春点亮了湖南屋脊的万家灯火,搭起了与山区群众的爱心桥,也收获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村时渴了,乡亲们会为“电骡子”们递上一杯热茶,饿了会为他们做一碗炒饭;砍青维护电路时,附近的乡亲都自发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