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围绕“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奋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提高了黔东南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全域旅游纵深发展。2017年全州接待游客9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39%。
黔东南州现有深度贫困县3个,省级极贫乡镇4个,深度贫困村1038个。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桑维亮针对“如何做好旅游脱贫大文章,打赢脱贫攻坚战”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近年来围绕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黔东南怎样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
桑维亮:旅游业在黔东南州具有支柱性、引领性作用。紧紧围绕贵州省委对黔东南州作出的要“奋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采取强化精准营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景区品质等系列有力措施,全州旅游业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增长。
具体来说,首先开启了全域旅游格局,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黔东南州重点打造“千户苗寨西江”“千年侗寨肇兴”“历史名城镇远”“枪手部落岜沙”等龙头景区和“民族文化”“特色节庆”“传统村落”“山水风光”“乡村田园”等系列旅游产品。雷山、镇远、黎平被列为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其次,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先后改造升级了西江苗寨、镇远古城、下司古镇等景区景点,成功推出了黄平旧州、丹寨万达小镇、剑河温泉、施秉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等新景区,涌现出一批旅游新业态,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升。镇远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景观价值评定获得通过。全州已有12个4A级景区,19个3A级景区。
大美黔东南品牌愈加响亮。依托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黔东南加强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对外宣传,持续开展旅游品牌形象全球推介活动,旅游宣传多次在央视亮相,大美黔东南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记者: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旅游业助力脱贫攻坚?
桑维亮:通过旅游促脱贫,黔东南主要做好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深入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旅游商品、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结对帮扶、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教育培训九大扶贫工程,使旅游在黔东南脱贫攻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2016年至今,黔东南利用中央和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成投资116.28亿元,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村185个,贫困户5800户,通过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景区带动等旅游扶贫工程,让贫困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第二篇文章是打造现代旅游新业态。依托黔东南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要求,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康养基地、特色民俗、美食街区等新业态。
第三篇文章是创新旅游扶贫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推动融合发展。
记者:在做好旅游脱贫大文章中,村寨或农民是如何受益的?
桑维亮:在黔东南,从旅游产业中收益的村寨比比皆是。比如,去年刚刚迎客的丹寨万达小镇,这个小镇集非遗民俗文化保护、体验、传承于一体,聚集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教等要素,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加速发展,辐射带动3.3万贫困人口间接参与实现增收脱贫。
雷山西江“景区带村”、凯里云谷田园“企业+农户”、三穗颇洞、麻江乌羊麻“合作社+农户”、锦屏平秋镇圭叶村“旅游扶贫众筹”等一批典型旅游扶贫新模式,2017年带动贫困农户1.99万户脱贫致富。
记者:党中央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桑维亮: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优势,全面做好现代高效农业、民族文化旅游、绿色经济几篇大文章,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高标准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用国际视野、国际水准编制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把产品做优、把品牌做大、把服务做好、把业态做活。
按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定位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坚持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品牌线路和核心景区,构建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旅游格局。
持续加大品牌打造和旅游营销力度,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镇远古城、雷山西江、黎平肇兴等景区,力争4A级标准景区县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