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区。“十三五”期间,港南区共有贫困村50个,贫困户10149户、38058人,计划易地扶贫搬迁377户、1602人。2016年以来,港南积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以换位、共赢、融合三种思维,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2016年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在广西各县(市、区)排名第5,2017年排名第1。
坚持“换位”思维
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推动过程中,群众“故土难离、乡愁难忘”的心理成了制约搬迁的第一道障碍。针对该问题,港南区从搬迁安置伊始,就从“换位”的角度将心比心做工作。
一是综合考虑做到选址“最科学”。根据群众意愿将安置小区选址在桥圩镇中心区域,桥圩镇地处港南的几何中心,交通便利,是“中国羽绒之乡”“全国重点镇”和“广西特色工贸名镇”,选址在此既照顾贫困群众的家乡情怀,又可为贫困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二是多方配套做到负担“最轻”。坚守搬迁不举债“底线”,通过中央补助一点、市县区配套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三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群众搬迁成本控制在人均不超过25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三是“全链条”跟进做到服务“最优”。为加快安置点建设和搬迁进度,港南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党员战斗堡垒作用,用5个月按量保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搬迁勾选到对象确定,从提出申请到最终签约,从户口迁移到子女就近入学,区、镇、村三级都安排专人跟进服务,实现了贫困群众“零障碍”搬迁。
坚持“共赢”思维
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
港南区在区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成立脱贫攻坚红色党建、绿色产业、蓝色电商、金色爱心“四色联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稳得住”,港南区在安置区内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加强党建领航脱贫能力。同时,逐户逐人对接,分类建立就业创业帮扶台账。针对“没技术,想工作的群众”,纳入红色党建联盟,由党支部联系人社等部门,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至相关的企业就业;针对“有技术,没工作的群众”,纳入绿色产业联盟,由联盟内的电子信息、羽绒、木业、富硒米业等100多家企业,为他们针对性设岗,实现搬迁即就业;针对“有一定资金,想创业的群众”,纳入蓝色电商联盟,借助“互联网+”,通过“创业培训+小额信贷”的扶持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创业;针对“缺资金,无就业,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纳入金色爱心联盟,通过发动企业、商会、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资捐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通过以上措施,在让贫困户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形成贫困群众、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的格局。
坚持“融合”思维
确保贫困群众“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只是“手段”,如何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搬迁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实现“能致富”,由温饱向温暖升级才是搬迁的最终目的。对此,港南区在一手抓“搬得出、稳得住”工作的同时,一手抓国家培育特色小镇战略机遇。
2017年,港南区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桥圩镇“柔暖羽绒,和暖温泉,香暖富硒,红暖老区”的特色优势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温暖小镇”,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年,桥圩镇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加快推进,桥圩镇将逐步发展成为贵港南部的副中心,搬迁群众也将享受到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更多实惠,成为建设全国特色小镇的参与者、共享者。港南区将积极引导搬迁群众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融入桥圩发展大潮,积极为他们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造血”功能,让搬迁群众在参与桥圩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由“基本温饱”向“幸福温暖”的升级。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