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张建军像往常一样来到甘肃省庆城县社会福利中心,看望他的干儿子徐李伍,刚一进门孤寡老人们就围住他,和他握手、拥抱,嘘寒问暖。
张建军是庆城电网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电力人送人光明、给人温暖的优秀品质。
1991年,张建军被任命为庆城县南庄乡供电所所长。南庄乡是个山区乡,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全乡通电率还不到70%,群众磨面碾米要走几十里山路,更远的群众仍然靠牲畜拉磨推碾子。
那些日子里,张建军跑遍南庄乡的山山洼洼、村村户户。距离南庄乡政府最远的六村塬更是条件艰苦,群众仍然点着煤油灯,吃水要去深沟里人担驴驮。“都快21世纪了,还有群众用不上电,这是我们电力工作者的耻辱啊。”看着群众的生活窘境,张建军的心像刀在割一样。回来后,他立即向乡政府的领导作了汇报,并当场表态:“给六村塬的群众通不上电,就不离开南庄乡。”
那些日子,张建军跑上跑下,磨破嘴皮子,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给山区的群众送去光明。张建军的恒心和韧劲终于打动了县领导,赢得了市公司的全力支持,经汇报省公司,调剂增加了庆城县的农电改造指标。当年,南庄六村塬正式通电,群众敲锣打鼓,给供电所送来了锦旗。
庆城县电网公司安监部主任曹生龙说:“张建军工作有股韧劲儿,和老百姓的关系就像亲戚一样。二十多年了,南庄乡六村塬的群众,每次到县里仍然不忘来看看带给他们光明的‘张所长’,给他带来自家的土鸡蛋、新鲜水果,还有沉甸甸的情谊。”
徐李伍是南庄乡东塬村谷家庄自然村人,父母都是智障患者且属近亲结婚,姐弟4人,只有姐姐一人智力基本正常,已远嫁河南,父亲早早去世,缺吃少穿,日子过得实在窘迫。
20多年前的一个雪夜,在办公室房檐下的台阶上,张建军发现了衣衫褴褛蜷缩着的徐李伍。他把徐李伍领进房间,让出仅有的一张单人床、一条被子,自己铺着画毡报纸凑合了一夜。第一次盖着干净被褥睡觉的徐李伍醒来,只说了一句话“叔,你是个好人。”张建军所有凝结的怜悯之情都在那一刻爆发出来,七尺高的西北汉子,泪水夺眶而出。从那一年开始,25岁的张建军收养了16岁的智障儿徐李伍,一养就是20几年。20多年的工作生活中,照顾好徐李伍,已经成了张建军生活的一部分。
在照顾徐李伍的过程中,他发现县社会福利中心的孤寡老人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由于缺少真情关爱,性格孤僻,生活十分孤独。“哪怕是一点茶叶一包糖,就是送去一副春联,也能暖人心啊。作为电力人,更应该给人送温暖。”张建军如是说。
2013年春节前夕,他邀集了几个朋友,给福利院的老人们每人准备半斤茶叶一斤糖,还连夜写了几十幅春联,第二天一大早就冒着严寒把茶叶和糖果送到了老人们手里,并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起为老人们贴上春联,送上祝福。那一刻,孤寡老人们的脸上笑了,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笑了,冰冷的山川大地仿佛变得暖了。
一直在福利院工作的庆城县社会福利中心护理员闫小云说:“这六年来,张建军从来没有间断过探望孤寡老人,有时还会动员社会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参与进来。”在张建军的的带动下,好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了他的行动。每到节假日,庆城县社会福利中心其乐融融。张建军说:“我这个人没啥优点,就是心软,看着困难群众,就想力所能及的帮他一把。”
了解张建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内秀的人。除过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喜好书法和收藏。2009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画廊“凤宝斋”,并成为县上的文化领军企业。在精准扶贫中,今年53岁的他主动请缨,当了庆城县高楼乡雷岘子村驻村工作队长,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村里,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上,给贫困群众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布施一碗粥,奉献一份情,传递一片爱,温暖一座城。张建军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做着平凡岗位上最平凡的事,他说:“虽然工作辛苦,但能够被群众认可,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