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还是一个贫穷、脏乱、民风散漫的村庄,村庄道路泥泞,常年积水,被称作“蛤蟆滩”,是一个连送信的都不愿意来的村子。
而今的潘楼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平原绿化千佳村,家家枕河,户户有花,全村硬化道路6万平方米,各类景点8处,观赏类树木65万棵,时控路灯180余盏,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警务室、幼儿园一应俱全。
是什么让潘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潘楼村靠发展乡镇工业和运输业富了起来,房子大了,穿着新了,但村庄的脏乱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要用环境改变人。”1997年,经过党员群众推选,张衍刚成为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怎样去改变环境改变人,他下定决心,带领村民实施村庄改造,打破原先形制,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开始了一场“民居革命”。
通过几年努力,潘楼村面貌大为改观,道路宽了、房子美了、水不淹村了。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村内原先河塘较多,由于缺乏管理,成为垃圾倾倒、污水汇集的死水坑,恶臭不堪,蚊蝇孽生。
“村民富了,但健康却没有了,有一年我们这个一两千口人的村,光得癌症死亡的就有35人,原因就是水质污染,村民们又没有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张衍刚说,这成为村“两委”下定决心改变村庄脏乱差的最大动因。
潘楼村又一次对水“开战”:将村内外的10多处河塘全部连通,让死水变活水,并对河坡进行了绿化、美化改造,做到水清、岸绿、有鱼、无垃圾。为保持整治成果,采取谁承包鱼塘谁清洁的方法,把承包费转成河塘清洁维护费,河塘卫生考核合格了,承包费就免缴,从而有效保证了河塘的清洁卫生。村里还建起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厕所革命,避免了污水流入河道。
一面长约50米的“十星级文明墙”在潘楼村格外引人注目,村里近650户户主的名字赫然在列,名字后面跟着一串五角星,爱国、守法、计生、敬老、致富、道德、育才、卫生、新风、团结“十颗星”,每一家得了几颗,一目了然。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开展,以及好儿媳、好婆婆、好少年的评比,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全村多年来没有打架斗殴现象和刑事案件发生,没有信访、上访和集访现象。潘楼村也拿到了精神文明最高奖——“全国文明村”奖牌。
如今在城市,志愿服务活动不算新鲜事,可地处偏远乡村的潘楼村也有一支志愿服务队,且已经坚持活动了近4年。
潘楼村有60岁以上老人400多人,要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张衍刚提议成立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服务。
服务队成立后,每周一次到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家里进行义务服务,帮老人打扫卫生、洗头、理发,与老人一起包饺子、包粽子,说话聊天,四年里从未间断。
潘楼志愿服务队现在已发展到23人,在服务老人、救助弱小、移风易俗、文体活动中成为一支鲜活的有生力量。从志愿服务队到潘楼好人、好少年,潘楼村一直在弘扬文明向上、助人为乐的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