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造血型扶贫之路

5月,放眼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田野披绿生机勃发,行走乡间,高效经济作物随处可见。近年来,万山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造血型”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说:“牢固树立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根本理念,万山区全力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强化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筑牢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新时代‘三农’是重中之重。”

田玉军介绍,万山区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农业公司,从无到有打造九丰农业博览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体智能观光大棚、花卉大世界、候鸟小木屋养老中心。引入了贵州省首个俄罗斯美人鱼海洋馆,配套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休闲度假酒店、生态停车场、观光走廊,成为贵州省主题农业景区、“引领型”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推广建成的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突破万亩。2017年,万山区完成蔬菜总产量20多万吨;发展精品水果4万亩、食用菌3500万棒;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8.7亿元,同比增长16%;打造形成了谢桥竹荪等“一乡一特”,培育出一批电商村、香柚村等乡村品牌,形成了“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扶贫格局。

田玉军说:“河过峡谷,风过隘口,能否冲过农村产业发展这条峡谷,闯过振兴农村经济这个隘口,关键就在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今年是万山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之年,万山区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产业扶贫,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性取得新突破。”

对此,万山区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适合什么干什么”原则,把所有的原来种玉米的地全部进行流转,由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统一经营,全部改种经济作物,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和经营分红双重保障。每个乡(镇)培育1至3个特色产业,每个村必须有一个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休闲山庄、体验基地、乡愁田园,让万山的农村产业满地、瓜果飘香,乡村故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愁”的记忆。

以九丰农业博览园为龙头,重点围绕蔬果种植、精深加工等环节攻关,加快推进“食品谷”建成投产,建设现代化蔬菜储运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配套完成儿童乐园等旅游元素。依托九丰农业博览园的技术、人才、市场优势,以高楼坪为中心,继续在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全面推广“九丰农业+”模式。2018年,新建标准化蔬菜大棚1万亩。通过3至5年时间,建成5万亩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让每个乡镇(街道)都建立自己的产业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全力打造“武陵菜都”。

通过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强化利益机制联结,万山区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生猪代养产业,培育了一批养殖合作社和特种养殖大户,带动农户增收。全面推进家庭农场蓬勃发展,支持贫困户因户施策,自主发展生态土鸡、跑山牛等特色养殖。通过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市对接,万山区建立了定向流通、长期稳定的供销体系。同时,充分利用电商生态城市场优势和辐射能力,在每个贫困村和产业基地设立电商网点,统一标识,直供直销,打响“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的“味万山”特色,打通“山货出山”通道。

“万山区党委、区政府将主动扛责,按照‘五步工作法’机制,带领群众一起干,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企业,造就一支庞大的创新力强的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实施乡村振兴。”田玉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