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沟西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杨方国的带领下,沟西村旧貌换新颜。
37岁的杨方国担任沟西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经济落后,村民的思想也跟不上形势。摆在他眼前的几乎是烂摊子,怎么办?杨方国决定先建好“落脚点”,搞好阵地建设。他多方协调,争取资金15万元对“村两委”办公场所进行了简单改造,并整理出便民服务大厅、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在村委院旁边建了近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有了这些硬件,村民们来村委的时间多了,也方便了他和村民的交流。硬件跟上了,也要有相应的软件配套才行,于是他带领村干部每天熬夜加班,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把全村的各项资料一一进行整理归档,并且亲自督促村“两委”成员,把各自负责的工作都做好文字记录,特别规范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他还专门设定了村“两委”轮流坐班制度,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如何把村里建得更好?杨方国也没少费心思。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走访调研。许多村民反映多年来村中心的老桥把沟西村分成了前后街,也把村民的心分成了两半。同村人由于平时不常走动,长时间常了,便显得陌生了。因此,把老桥重新修整完善,让它再度发挥桥梁的作用,成为杨方国的首要工作任务。杨方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拿出一部分村集体收入共3万多元,打通了多年不通的老桥,也打通了村民之间的陌生感。最有感触的是村民张成军,他的新家和旧院分别在老桥的两端,老桥没修通之前,他从新家到旧院得绕村2里路,自从桥修通了,他几步就能跨过去。张成军逢人就夸:“这真是座连心桥,村干部为咱群众办事有效率,以后村里有啥事咱都得支持。”
杨方国不但带领村干部为村民修通了老桥,还为村里整治了900米长的胜利渠。胜利渠常年失修,村民经常往里扔垃圾,形成了脏、乱、差的局面。为了一改往日面貌,杨方国又多方协调,争取上级资金,加上村集体收入共投入16万元对胜利渠进行改造。沟西村变了,环境美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提高了。村民们愿意让这个“当家的”继续当家做主。杨方国说:“我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又是人大代表,应该代表人民发声。村民的意见建议只要合理,我就应该支持。以后我也会继续听民意、顺民心,把沟西村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