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传统村落,它们如同天上璀璨的群星,把祖国大地装扮得分外美丽。而依附在这些传统村落之上的缤纷多彩的村落文化,则赋予古老的华夏文明以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年来保护古村落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许多古建筑在大拆、大改、大建中惨遭破坏,而作为古村落灵魂的传统村落文化,则失去了赖以依附的载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城市化建设热潮中遭到破坏和灭失的古村落达八九成之多,有的地方已难觅古村落踪影。许多文保专家为此大声疾呼,如果再不把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我们的“根”将消失殆尽。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一是盲目拆旧建新。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富裕起来的农民认为乡村传统建筑过于土气,纷纷追新求异,争盖高楼比富有,不中不洋的建筑充斥古村;二是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导致千村一面,陷入“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古村落管理者思想认识尚不到位,监管措施缺位;三是过度旅游开发。当古村落成为景区以后,古朴传统的乡风民俗饱受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许多宾馆餐饮设施和道路交通规划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性;四是保护经费短缺。基层各级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捉襟见肘,一旦出现古建筑突发性破损,往往束手无策。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从外在形态上来说,古村落是以建筑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从本质功能上来说,古村落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的一类聚落的总称,这类生产生活的空间追求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衍生意义上来说,古村落蕴涵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因此,古村落既是以建筑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以文化为灵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和文化融合的生产生活空间,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它所衍生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成功保护下来的江苏无锡惠山区堰桥村前古村,就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极高文物保护价值的古村落。3万多平方米的村落散落分布着1栋明代建筑、90多栋相对完整的晚清和民国建筑,这些被专家誉为“中国乡村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还有著名教育家胡雨人创办的国内第一家阴雨操场和第一个乡村图书馆等。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着手制定完整的古村保护规划。在不远的将来,在惠山新城西侧,一个美丽幽静、洋溢着浓浓书香的古村落将掀开她神秘的面纱。该区玉祁街道的无锡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礼社古村,也是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江南古村,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传统古村落的开发和利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传统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和生活里,有解开传统古村落秘史的钥匙,寄托着一代代居民的乡愁。每一个传统古村落都有其独有的历史传承,每一条街巷都发生过某个年代的难忘故事,每一条小河、每一棵古树、每一口古井、每一栋建筑都烙刻着一代代居民的记忆。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好产权问题,努力规避把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修缮的不合理性。二是统筹好新村与古村的建设,可以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好游客。三是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采用原本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对老建筑进行修葺、改装。维持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优化改善内部生活配套设施。四是重视古村的文化建设。努力避免原居民全部迁出古村带来的空壳化问题,给古村落文化注入活水源泉,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在保护传承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系江苏无锡惠山区文体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