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云南彝族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南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民族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美术馆馆长,云南画院院长,云南省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MFA硕士研究生导师,10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国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罗江是一位地地道道扎根云贵高原,兼通美术、书法、工艺设计等领域的彝族文艺名家,创造了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罗江艺术现象”。他相貌憨厚、棱角分明,常留着铮亮光头,不苟言笑但视野宏阔、谦逊含蓄但笔墨豪放,擅长用意诣高远、个性丰盈的作品,彰显红土地的品质、彝族制造的特色。观赏他的中国画和书法作品,能强烈感受到“画如其人,艺如其貌”的民族特性。他的艺术作品像彝族人那样拙朴、强悍、炽热,流淌着热爱生活、礼赞生命的温度;他的人格气度如艺术作品那样厚道、丰盈、宏阔,具有云贵高原的多彩浪漫和海拔高度。
罗江虔诚执著守望着民族精神家园,云贵高原的巅峰、草木、江河、牛羊、空气、雨露等,已深深融入他的性格意识中;4000多年生生不息、奔涌传承的彝族历史文化,始终是他艺术生命的情感支点和基因,赋予了挺拔高耸的精神与境界。
在罗江的艺术世界中,他矢志坚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不论是美术、书法还是工艺设计,不管是写意人物画还是山水画,很少有迎合市场的时髦、甜美、浮华之意,拙朴是贯穿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因为彝族人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民风民俗,传统的火把节、赛装节、跳歌节,以及上刀山、赛马、摔跤等经久不衰,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文明的映耀下,不乏粗犷、苍凉、苦涩的意味,也有守成、深邃、神秘的色彩。这对于罗江来说,从小就耳濡目染,更是与生俱来,他更加注重用时代角度、世界眼光,观照和坚守彝族人的生命意识与情感追求,不断强化自身艺术创造的独特性与民族性,使其笔触苍劲有力、造型敦厚坚实、墨色洒脱飘逸,始终保持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民族气质。
罗江笔下的书法作品师从古法、心得中源,汲取彝族人形体、服饰等象形艺术元素,拙朴而典雅、内敛而含蓄、文气而现代,充满了生活本真与民族情趣。他的国画《红土》系列、《哀牢山》系列、《彝人彝山》系列,更是摒弃了少数民族题材常见的粗野、浮躁甚至是庸俗之气,张扬着彝族人内心的单纯、质朴、豁达、睿智等性情,呈现出粗犷而不粗鲁、简约而不简单、恣意而不随意的生命意象,给人一种久违了的高不可攀、惊心动魄审美享受,流淌着拙朴为美艺术的本真。
在罗江的心灵血脉里,始终奔涌着彝族人坚韧、顽强、执著的豪情,他骨子里有一种铿锵与坚毅。这种强悍的秉性不断提升着艺术站位,使他的创作情绪和状态高深旷远、细腻激越,富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墨骨棱角分明、墨色恣意挥洒、墨品纯粹高傲。他笔下的芸芸众生,或沉着自信,或强悍挺拔,或刚毅崇高,就连憨态可掬的老牛、茶马古道的马儿,都强壮健硕、骨骼铮铮,传递出一种大气、深沉、震撼的艺术力量。不管是早期的《毕摩·风》《毕摩·祭》《红土感觉》等作品,还是新近创作的《彝山记事南山口》《庆丰年》《山村集市》等,无一不是笔墨筋道、雄强有力、个性饱满的艺术形象,表达出高贵不俗的精神与境界,把高原红土地生命的自然状态开掘到极致、表现到极致,展现出卓尔不群的自信力和强大强悍的生命力。即便观赏他的画作已过去了一段时日,但画作中彝族男人犀利的目光、彝族女人冷峻的脸庞、彝族小孩纯真的面容,仍然在脑海里回荡,时常如黄钟大吕般叩击心灵,让人感佩这个民族的坚韧强悍和不屈不挠。
感悟罗江的艺术生命,可强烈体会到彝族人家国一体的情怀。虽说常年远居边陲,但他却始终眺望和聆听着伟大祖国的心脏与脉动,把新时代中国艺术精神和家国情怀,倾注在艺术创作的点、线、面和色彩、结构之中,让艺术品质更加现代、艺术风貌更趋深邃、艺术主题更加突出。不难看出,他在娴熟运用黑、白、灰墨色外,还善用褚红色、蔚蓝色、浅绿色、淡黄色,各种颜色协调有度、变幻无穷,做到新奇而不俗、夸张而不艳,既烘托了中国画大写意的风格,又深化了对时代、对生命的敬畏。
同时,他注重将新时代主题巧妙融汇到艺术生命体系之中,牢牢掌控艺术走向与情趣,给作品赋予深刻热烈的思想高度,让每一幅作品都体现对生活的挚爱、对生命的敬重、对祖国的责任。系列作品《乌蒙山》用豪迈凝练的大写意手法,描绘不同生活状态彝族女人与牲畜的关系,表现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大型主题画《誓盟》用细腻深刻的艺术风格,讲述云南26个民族代表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民族大家庭而奋斗的美好故事,体现出了火热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厚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也立起了艺术服务人民、讴歌时代的鲜明导向。
展望“罗江艺术现象”的发展趋向,他坦率地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一年胜过一年好。这既是罗江艺术生命不熄的精神火焰,更是新时代一位艺术智者仁者的深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