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强调了县域发展的重要性。县域作为链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单元,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深入剖析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探索其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是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
融合: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
理念先行,树立融合发展新观念。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这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实现转变,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从“重城轻乡”走向“城乡并重”。要深刻认识到,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元素向农村单向输入,也不是农村对城市的简单模仿,而是基于各自优势资源的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规划引领,绘制融合发展新蓝图。科学规划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立足县域实际,统筹考虑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因素,编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规划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城乡发展在规划引领下有序推进、深度融合。
基础支撑,强化融合发展新动能。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特别是要加强农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综合承载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生态层面不仅有着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更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构建城乡绿色生态网络,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人才:激活城乡发展第一资源
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高地。人才是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引进来”与“培养好”并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吸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到县域工作。同时,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农民素质及技能水平,为县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优化环境,激发人才活力。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要持续优化县域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活条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让人才在县域发展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同时,要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合作,促进城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创新驱动,发挥人才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人才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创新作用,鼓励和支持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在县域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产业:培育城乡发展新引擎
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融合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产业升级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和融合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新兴”为先,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与县域城乡融合在本质上方向一致,均以提高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为目的。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推进。紧紧抓住融合、人才、产业这3个关键要素并付诸实践,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融合发展。
(曾祥明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娜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