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红薯秋打芡,寒冬腊月漏粉条”。寒冬时节,湖北省郧西县乡村的房前屋后,一排排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在暖阳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成为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4年12月23日,郧西县城关镇小河村村民李世军带着6名工人忙着生产手工红薯粉条。红薯粉和成团后,工人将粉团装进漏瓢,开始均匀地敲打漏瓢,粉条源源不断地漏进下面的热锅里,烫熟后,热气腾腾的粉条被迅速捞进冷水池,经过一段“冰火之旅”,粉条会愈发紧实、劲道、爽滑。
“这种端瓢漏粉的手艺人如今越来越少了,我做手工粉条已经30多年了。”被评为“郧西工匠”的李世军说,用传统手工方法加工的红薯粉条,要经过和粉、漏粉、捞粉、晾粉等十余道工序,粉条不添加任何色素、食品添加剂,口感、品质独具一格。李世军每年制作手工红薯粉条1万余斤,收入15万元左右。
小河村党支部书记申浩介绍,小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漏制粉条,每年加工红薯粉条3万余斤,产值50余万元。
每到腊月,郧西红薯粉条就成为家家户户年货清单上的必备物品。粉条不仅是味蕾里的家乡风味,还是乡土间的文化印记,更是记忆中的乡思乡愁。郧西红薯粉条因其柔韧、清香的口感,广泛应用于各类菜肴,适合煮、炒、炖等多种烹饪方式。
小小粉条是传承,也是致富良方。如今,郧西人民通过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制作粉条,既保留了传统的风味,又提高了生产效益,粉条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羊尾镇付家沟村生产的红薯粉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全村年生产粉条10余万斤,销往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产值150余万元。2024年,郧西县种植红薯4.5万亩,小红薯变成了“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