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的格坪头工业区,一场从“废地”到“宝地”的精彩蝶变正在上演。闲置多年的厂房以一池清水实现了养殖、种植“双丰收”,不仅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也为乡镇闲置用地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宽敞的大棚内,数以万计的加州鲈鱼在鱼池里嬉戏跃动;无土栽培区,各类蔬菜郁郁葱葱……走进位于格坪头工业区的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面徐徐展开。

这个场景背后,是枋洋镇长达6年的闲置资源的活用问题。2021年4月,随着500亩工业用地指标调出,格坪头工业区失去发展工业经济的“合法身份”——33万平方米废旧厂房、300余亩土地就此“沉睡”,既无法用于工业建设,又不符合农业用地标准。

然而,转机出现在2023年。彼时,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正在四处寻觅“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的落地实践场地。一方求发展路径,一方寻发展之所,双方一拍即合:枋洋镇利用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将废旧厂房纳入设施农业范畴,变工业招商为“高新特”农业招商,成功引入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成为当地首个超5000万元项目,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当初选择这里,就是看到它蕴含的巨大潜力。”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锋回忆,“一方面,我们的生态循环养殖技术需要落地实践的场地;另一方面,这里的闲置资源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将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家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企业,沁霖生态在人工湿地、流域治理、生态净水、小微水体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5年前,公司敏锐地察觉到生态养殖领域的广阔前景,毅然迈出跨界发展的重要一步,尝试探索生态养殖技术转型。

经过一系列的筹备与规划,2023年下半年,占地约10156平方米的沁霖生态研发中心在格坪头落地,研发中心主要研究水生态治理、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及尾水净化,蔬菜无土栽培领域等课题。

经过一年的技术研究与实验,沁霖生态将研发技术应用于生态循环养殖区、无土栽培种植区(尾水净化区),并于今年年初投用了16套主体设备。预计在5月底,公司还将投用32套设备。届时,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你看这条‘水项链’,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顺着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伟煜手指的方向望去,养殖池、生物滤池等通过管道首尾相连,构成一个精密的水循环系统。

2020年起,公司研发团队将水处理技术嫁接到水产养殖中,经过不断的试验和优化,成功研发出“沁霖分布式循环养殖技术”,并已申请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净化与资源化利用,将养殖尾水净化效率提升至95%以上,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尾水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厂区左侧的无土栽培区,技术闭环展现得更为直观。在这里,蔬菜采用生态滤料为载体,以鱼粪等动物排泄粪便作为天然有机肥料。而剩余5%的养殖尾水经过调节缺氧池、沁霖呼吸型人工湿地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后,沿着管道注入无土栽培区灌溉,达到绿色生态发展的目标。

在专注于生态养殖技术创新,做到“会养鱼”的同时,沁霖生态还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致力于实现“慧养鱼”。

早春时节,寒意仍浓。但养殖大棚内却暖意融融,温度始终保持在28℃左右,浮动幅度不会超过0.3℃,为鱼苗的茁壮生长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温室’养鱼的优势十分显著,无论外界天气如何变化,都能保证鱼苗正常生长,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杨伟煜说。沁霖生态在各个鱼池中,均配套安装各类监测及传感设备,配合相关软件系统,可对养殖各阶段的生产工作进行实时监测传输。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实时报警,有效保障了养殖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下一步,枋洋镇将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整合,通过“功能再造+技术赋能”,打破“有地不能用”困局,持续推动食用菌菌棒厂、有机肥加工中心等现代农业加工厂的建设改造,串联起养殖、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推动格坪头废旧石板材加工厂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