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东西,得让后人看明白”

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湖北省有9人上榜,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组成员、襄阳市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传承人易泽林位列其中。

易泽林投身文物修复事业已有三十余载,潜心钻研青铜器修复技艺,让大批残损的珍贵文物“重获新生”,已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36个,被授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湖北省仅有30余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如今已68岁的易泽林,仍在宜城市博物馆“易泽林工作室”内辛勤工作。他虽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说,自己身体素质不错,应该跟年轻时在曲剧团练功的经历分不开。

易泽林13岁时加入襄阳市花鼓戏剧团,学习的行当是武生。勤奋、上进的他很快便在剧团里脱颖而出,本想专注于戏台上的演艺事业,没想到青年时期便因伤病转行制作道具。

制作道具需要掌握钻、锯、糊等多种技法,易泽林边干边学、潜心钻研,将形形色色的事物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练就了精湛的道具制作手艺。这为他日后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国际楚文化历史研讨会在宜城召开。当时,一些待展出破损文物急需修复,但宜城市博物馆没有专业的修复人员。于是,擅长舞台道具制作的易泽林被借调到博物馆,自此与文物修复结缘,一干就是30多年。

“制作道具是让观众‘笑起来’,文物修复是让文物‘活起来’。”易泽林说,“做道具时可以自由发挥,让我很轻松快乐,但一进入文物修复室,瞬间有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文物修复涉及历史、绘画、雕塑、化学、铸造等方面的知识,这让当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易泽林深感惶恐。

但生性倔强的他抱着“不管干哪一行,都不能让人看不起”的信念,付出了很多努力:没有师傅教消除金属应力的方法,就到铁锅厂学浇铸技艺;不知如何制作模具,就跑到银匠铺看模具捶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到图书馆查资料或请教业内专家……

在那个修复工具基本靠“淘”的年代,易泽林的工具柜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有用牙科诊所废旧器械磨成的錾子、用铁锅厂的废铁敲成的模具……易泽林把在剧团做道具的“土办法”融入了修复工艺,最绝的莫过于将黄泥运用于文物修复中,完美替代了当时昂贵而稀有的硅橡胶。

易泽林曾被借调到湖北省博物馆修复一批文物。他运用五花土黄泥巴,赶工7天完成了十余件残缺文物的补配任务。这种方法被称为“黄泥巴快速补配法”,受到故宫博物院原金石组组长、青铜器修复大师霍海峻盛赞。

易泽林还设计和改造了多种实用的修复工具,其中两套矫形工具获国家发明专利。

1991年,易泽林考入原湖北省艺术学校文博中专班,系统学习了文物历史、发掘、勘探、测量、绘图、修复、保养、管理等知识。

被誉为“中华第一青铜马”的三国青铜马,是襄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很难想象,它出土时已无马匹的后半身。修复的重任落到了易泽林肩上。

由于没有相关文物可借鉴,仅凭借“半身残躯”,无法知晓青铜马的原样。易泽林想尽了办法,找养马人、画家讨教马的体态,画了上百张图纸,提出了多种方案,再提请专家们论证,才定下修复方案。最终,修复成功的青铜马以完美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2年,国家对九连墩墓群一号、二号车马坑进行发掘,易泽林被调入发掘组,参与了取模复制方案的制定与发掘工作的实施。其间,他在坑内工作了3个月,用竹片一点点地剔除文物表面附着的泥土,圆满完成了发掘任务,受到上级部门嘉奖。

近年来,易泽林修复的青铜器中,百余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300余件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他修复的汉代青铜缿镂获得中国民间文物传世工程“云工奖”金奖,修复的秦代细颈瓶让专家直呼“修复水准一流”。

从带徒时手把手指导“摸锈辨年代”,到把修复技艺编成口诀走进中小学教授给学生,易泽林努力让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铜器修复技艺”在宜城发扬光大。

如今,这位“荆楚工匠”仍辛勤工作在修复台上,用灵巧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

“文物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多修复一件文物,就多续一根文明脉络。我们要对文物有敬畏之心,老祖宗的东西,得让后人看明白。”易泽林感慨道。

本报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宋 敏 李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