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瘠薄不再 岩韵天成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带领团队改良土壤建设高效生态茶园
放大 缩小

福建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产量位居我国首位。其中武夷山核心景区是一个代表性产区。当地茶农经年累月间,利用岩凹石隙遍植茶株的做法,令当地形成“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景象。当地出产的茶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

依据茶树的生长环境,武夷岩茶分为“正岩”“半岩”“洲茶”三类,其中“正岩”品质最佳。近年来,武夷岩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11月16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武夷山如约而至。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茶商仍从全国各地涌来,只为先人一步,把上品好茶收入囊中。

茶产业的发展带富一方群众,但大规模开垦和种植,也让我国的茶园普遍面临养分效率低、土壤酸化、土壤健康受损、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廖红,是土壤根系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从201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茶树根系改良课题中,足迹遍及福建省多个茶叶产区,为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的研究和推广推开了一扇窗。

今年秋末初冬之际,廖红和她的团队在其位于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遍植花卉植物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均取决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因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廖红用一番通俗易懂的专业术语作为话题的开头。

廖红认为,常年种植茶树对土壤养分消耗过度,造成茶园土壤退化。与此同时,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茶叶品质下降等问题在茶区逐渐严重起来。研究茶园土壤与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关系,对改良茶园养分管理、防止资源浪费、提升茶叶品质、增加或维持茶叶产量至关重要。

武夷岩茶冲泡出的茶汤所具有的喉韵特征被称为岩韵。而岩韵正是评价武夷岩茶品质和价格的重要标准。有的茶客仅通过岩韵,就能判断出一款武夷岩茶的产区、位置、品牌和市场价格。

为了解开武夷岩茶的岩韵之谜,廖红和团队从2016年开始,每年春茶采摘季,都要到“正岩”“半岩”“洲茶”等各类武夷岩茶产区多点采样。在对万余份茶青及土壤样品进行系统分析后,廖红团队为土壤对茶叶品质产生的影响找到了科学的数据证明。

廖红表示,团队通过大量土壤样品分析,发现武夷山各类产区的茶园在土壤肥力组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洲茶”产区的茶园土壤酸性较强,同时由于近年来过量施肥,土壤肥力明显高于“正岩”和“半岩”产区茶园土壤,其茶青品质与“正岩”和“半岩”存在显著差距,茶叶中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酚氨比”明显低于“正岩”和“半岩”。这些科学证据说明了土壤肥力对岩韵形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茶树是叶用作物,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常年采收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短缺。廖红认为,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因此,在武夷山产茶区普遍进行土壤培育和合理施肥,对武夷岩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为了改良土壤,廖红带领团队先后走访了1000多家茶企和茶农,定量分析了上百万个茶叶代谢物及土壤数据,并经过反复比较,选取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的800亩茶场和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厂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燕子窠的310亩茶场作为试验田。廖红说,除了地理环境和茶树品类具有代表性外,这两处茶场的负责人对团队改良土壤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支持是团队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自2015年起,廖红团队开始在福莲茶业的茶场套种大豆,通过大豆根瘤固氮、大豆就地掩埋作为绿肥改良土壤,并于每年秋末冬初之际,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把油菜花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2017年,廖红团队把这套模式发展到首席岩茶厂位于燕子窠的茶园。

经过5年的坚持,无化肥无农药+大豆油菜套种的模式让福莲茶业的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目前,已成为武夷岩茶“无肥无药”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的标杆企业。在停施化肥和农药3年后,首席岩茶厂的茶青产量已逐年恢复到原先的80%,品质更是得到了极大提升。首席岩茶厂的负责人杨文春笑称:“我们家的茶从原来的油盐酱醋茶,变成了如今的琴棋书画茶。”

与此同时,当地越来越多的茶农由怀疑、观望、尝试到开始参与:从2000亩不施化肥和农药的试验园,到上万亩减化肥减农药的试验园,再到近10万亩茶农自觉少施磷肥的茶园.......一场茶园减肥减药、土壤改良的春风正习习拂过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

望着武夷山岩茶产区绵延起伏的青绿茶园,廖红和她的团队更坚定了在这条充满希望却不平坦的土壤改良之路走下去的信心: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喝上好茶,喝上健康、生态、放心的好茶。

记者 黄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