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宁夏同心:今非昔比仍“同心”
放大 缩小

“我们回族群众与共产党的感情要从红军西征说起,从那个时候开始,同心县的红色历史,传承至今......”记者带着“走百县,寻百年路”采访调研任务,跟随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原党史办主任马占珍走进红军西征纪念馆,看着一张张老照片,彷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6年6月16日,西征红军解放了豫旺堡(今同心县豫旺镇),豫旺县(今同心县)随即解放。解放豫旺全境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宁夏境内的根据地,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南部,山脉、丘陵纵横交错,土地沙化贫瘠,农户曾经靠天吃饭,常常颗粒无收。如今,一座座高楼大厦盖起来了,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养牛、种牧草、扶贫车间等各项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马占珍说,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苦奋斗,是不断传承的红色革命精神,铸就了同心同德的新同心。

2020年3月,同心县正式脱贫摘帽,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26823户、102126人,同心几代人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至此画上句号。见证着同心的变迁,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深有感触:“同心县之所以穷,穷在没有水,穷在产业基础薄弱,穷在教育程度匮乏。没有干部们开拓的思路和坚韧的干劲,就没有今天的上下齐力走出贫困,真正让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记者驱车来到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故名思义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从山里到山外,通过整村移民搬迁,旱天岭村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农业灌溉以及交通问题。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介绍,搬迁下来以后,村民主要靠种小麦、玉米、马铃薯,有的人家里也养一些羊。但这样的收入远远不够生活,很多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直到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全村才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起初是农户自发养殖,规模小,品种也不统一。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帮旱天岭村筹措担保资金100万元,让银行放贷给农户。2017年,中核集团进村对口帮扶,为每户奖补2到5头牛,每头牛补助2000元。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针对中核集团未补农户中养2头牛以上的,每户补助5000元。

2018年,旱天岭村以中核集团+党支部+致富带头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建设养牛园,搞起了集体经济。旱天岭村驻村第一书记田彦虎说:“养牛园区共投入2100万元,中核集团投资500万元,其余全部由县里牵头整合各项扶贫资金投入。”

目前,园区共养殖1000头的西门塔尔牛,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喂养、统一销售。中核集团派驻同心县帮扶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薄怀涛说:“中核集团所有扶贫投入不回收成本,每头牛利润4000元,所有利润参照全村股民分红60%、流动发展30%、建档立卡户补贴10%的比例,继续用于村里的产业发展。”

脱贫户马启华是园区的一名工人,他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我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2900元,家里养了20头羊,每年还能参与集体分红5000元,这个收入足够我们老两口舒舒服服的生活啦。”全县一共有24个像旱天岭一样的移民村,村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并实行产业配套、就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四个跟进”。从山里到山外,从山上到山下,从曾经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19年突破9000元,同心县群众真正实现了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

要想富,产业是支柱。马洪海把同心县的产业概括为“老树发新芽”“老树开新花”和“无中生有”三类。“老树发新芽”是指养殖产业,回族善于养殖,养牛养羊一直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规模化养殖将从前的土牛、土羊,更新成品种牛、品种羊,其中品种羊的收益是普通羊的五倍。2020年,全县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突破25万头、200万只。

“老树开新花”是指拉长产业链。以枸杞产业为例,全县有14万亩枸杞,有2家万亩有机枸杞基地。其中,宁夏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有限公司流转了河西镇菊花台村和旱天岭村的1万亩土地,连续8年获得国际有机认证。(下转第七版)

记者 吴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