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一个镇迈向一座城
——江苏如皋长江镇赓续治沙精神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
放大 缩小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土地贫瘠、灾害频繁的状况,江苏省如皋县委吹响了“治沙改土”的集结号。1970年7月,如皋在原车马湖公社召开各区、公社负责人会议,首次提出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由此全面拉开治沙改土大会战的帷幕。

如今,在长江镇车马湖社区潘桥河桥西北,有一排低矮的平房,是原车马湖公社潘桥小学的一部分,当年就是在这里,召开了那场改变如皋历史的会议。

81岁的吴其标老人,时任原车马湖公社潘桥大队民兵营长,当时他负责会议的后勤保障工作。吴其标清晰地记得,会议整整开了七天,现场讨论非常激烈。与会人员全部打地铺,“稻草都是我带领社员一捆一捆搬过来,包括县委书记和常委在内,都是打的地铺,那个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最好的饭菜就是一份炒辣椒。”

穷则思变,变则通。当时的车马湖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朝大雨水汪汪,三日无雨灰沙扬,种一瓠子收一瓢,谢天谢地落草烧。”当时的潘桥大队,全大队1700亩地,仅有1亩水田,群众期望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十分迫切。当年“三战黄猫元”的故事就发生在潘桥。

79岁的潘少成时任原车马湖公社潘桥大队团支部书记,“三战黄猫元”他曾全程经历。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大片长势喜人的麦田。“这片地方就是黄猫元,原先有3米多高,四面全是沟。为什么叫‘三战黄猫元’呢?第一战首先把四周的沟全面填平,第二战把3米高的土方移走,第三战弄沟泥进行土壤改良,前后历经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

岁月流转,一滴汗水一个故事。如今,虽然“治沙改土大会战”那震耳的号子声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其间所蕴含的精神,却早已深深扎根于长江镇这片土地,激励着一代代长江儿女继往开来。

田桥社区与车马湖相伴,历史上也是高沙土的重灾区,改造高沙土的步伐,数十年来从未停息,2016年田桥社区抢抓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大规模推进农田改造,桐之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正是趁着这股东风接踵而至。

眼下,积蓄力量,等待厚积薄发的不仅是农业项目,还有很多企业在苦练内功,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直以来,商用车电控空气悬架和AT变速箱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这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风口”。占地10万平方米的江苏华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自落户长江镇以来,一方面研发向上攀高端,一方面产品向下贴市场,集中力量攻关高强高韧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性能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当前,长江镇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指标稳中有进。1-4月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完成213.6亿元,同比增长63.43%,1-4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75.82亿元,同比增长25.86%。

今天的长江镇,面对大交通格局历史性蜕变的重大机遇,当仁不让地成为如皋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沿区”、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的“桥头堡”。

今年一季度,在疫情形势持续严峻的大背景下,如皋港依然实现吞吐量2133.77万吨,同比增长4.87%,集装箱吞吐量11.52万标箱,同比增长2.80%。其实,纵观如皋港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践行如皋治沙精神的奋斗史。三次“五年跨越”,让如皋港距离“百万标箱、亿吨大港”的目标越来越近。第一个五年,实现港口和保税的开关运营;第二个五年,集装箱吞吐量从5万标箱跃升到50万标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我们有信心继续削平制约和影响我们发展的‘高沙土’,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效整合港口岸线资源,从而实现跟国际大港口和国内大港口的深度融合。”如皋市交通产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如皋港集团董事长陈然说。

长江镇党委书记、如皋港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许薇表示,长江镇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深耕化工、船舶、石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副中心城市功能,聚力打造更加开放的一体化前沿区、跨江融合发展桥头堡,加快由一个镇向一座城的转变。

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施楠 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