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新闻导航

挥好考核“指挥棒”

2025年11月27日 版次:0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国际通行宏观指标。自1992年采用SNA(社会网络分析)体系以来,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为我国经济实现追赶跨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随着发展阶段演进,“唯GDP论”“GDP至上”等片面发展观与政绩观也一度盛行,导致部分地方忽视发展的整体性与可持续性。

尽管中央已明确要求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对地方政绩考核也作出了制度规定,但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在县域层面依然存在。县(市、区)是GDP统计最基层的属地单元,也是影响数据质量最直接的基础单元,建立公平科学的GDP考核制度,能更好地激发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进县域GDP考核的必要性。一是有效减轻基层负担。GDP是一个由众多数据压缩而得的数据量,是在某个时段的累计量,既有目标管理也有过程管理的逻辑。比如,生产端涉及三次产业的增加值,需求侧涉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收入端涉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而具体到核算支撑指标则有数十种之多。高频、多源的指标发布体系,客观上加重了基层负担,也为数据干预提供了潜在空间。二是有效衡量质量效益。GDP作为总量指标对县域而言本质上是静态的流量数据,仅仅具有规模参考意义,无法反映社会福利实现程度,无法反映资金使用的效益,无法反映生产的效率,更无法反映驱动增长的动力。因此总量和增速考评不足以起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的激励功能。三是有效保障公平竞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综合性因素,不同县域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国土空间功能存在差异,相应决定了发展的快慢和潜力。GDP总量和增速并不能真实反映县域发展水平。同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一些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增量贡献无法反映到本地的经济绩效中,容易导致“强者恒强”,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在公平环境下培育内生动力。需要建立健全更科学的横向比较体系。

改进县域GDP考核的实施路径。一是构建质量效益核心指标。设置人口与人均GDP协调性指标,综合评估地区的人口吸引力、民生福祉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把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作为考核指向,确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的约束性指标。二是优化数据发布机制。改变层层分解的目标压力传导机制,推广实施GDP区间管理和底线管理。优化发布频次,县域GDP指标由季度调整为半年或年度发布,同步优化调整支撑指标发布频次。这样有利于降低短期数据压力,减轻基层负担,降低应对高频数据而诱发的短期行为与干预冲动。三是夯实县域基础。推进以实际经济活动发生地为原则的统计制度改革,优化跨区域数据分劈办法,真实反映各地区经济贡献。健全服务业部门的统计职责和层级管理体制,确保数据来源准确,流程规范。加强县级统计力量配备和队伍管理,提高专业素养能力。强化统计纪律监督问责,确保数据真实性。

改进县域GDP考核的保障支撑。一要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必须一以贯之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决不能因为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就重回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重回要数量不要质量的歧路。坚决守住安全、生态、耕地、债务和数据质量底线红线,严防系统性风险。二要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探索构建县域经济治理工具,提升经济治理效能。三要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建立不简单依赖GDP增长,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机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消除社会浮躁土壤,形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

四川省委党校第三十五期中青二班学员,四川省苍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