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瑶海区推动科创资源整合,组建合肥瑶海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网谷”、长三角数字科技示范园、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长三角科技战略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载体,围绕装备制造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氢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方向,加强产业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产业集群效应之下,瑶海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业的首选栖息地。AI大模型的应用整合为智能飞行赋能的高分辨率红外之眼,领航低碳经济的高导热性微热管阵列材料……越来越多高精尖产品和专精特新企业,如繁星般汇聚在瑶海这片创新的天空。
“目前我们所在的训练场已开展10余个具体生产场景的数据采集和训练验证工作,真正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表示,坐落于瑶海的“机器人大学”正计划扩招,预计到2025年年底总面积可达5000平方米,面向全国征招20余家本体企业、超100台机器人,同时开训30个以上细分场景,推动更多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商场和家庭。根据规划,到2026年,合肥将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从传统工业基地到科创产业勃发,瑶海依托深厚底蕴、前瞻布局与集群效应,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重新定义自己的坐标。在这里,历史与未来交汇、制造与智造相融,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坚定的创新与进取精神。
本报记者 吴 昊 通讯员 关堂所 严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