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积蓄既久,其发必速。“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13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7家企业被认定“江苏省瞪羚企业”。
向绿色低碳进军塑造新优势
蜿蜒海岸线上,风电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新型“储能+氢能”及其装备制造等海洋经济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成为射阳加快“向海图强”的鲜活注脚;潮起潮落间,“海上大风车”源源不断将强劲海风转化为清洁电力向陆地输送,年绿电产能达37亿千瓦时,铺展成射阳绿色低碳发展的壮阔底色……
蓝绿交汇,带来的不仅是席卷全域的产业变革浪潮,还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机。2022年,建设射阳港零碳产业园被写入江苏省委30号文件、盐城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报告,成为省市重点推进的绿色发展工程。作为全市首批首家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深耕“新能源产业+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发展模式,先后成立全国首家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发布全国首个沿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市级地方标准,获批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
如何打造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优势在绿电,关键在绿电直供。为此,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创新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控制系统,入选江苏省首批新型电力系统试点。“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220千伏绿电专属变电站建设,配套远景、亨通、龙源等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实现从发电、变电到输电、配电全流程‘绿电直供’。”射阳港经济开发区零碳专班负责人吴祈诺介绍,此外,园区还开发了全国首个碳足迹实时核算平台,精准追踪产品碳排放热点,为企业优化设计、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数据支撑。
从海上风电机组的日夜旋转到250MW远景射阳储能电站的智慧调峰,如今,绿电深深融入园区肌理,转化为吸引高端产业、赋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投资约50亿元的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顺利签约,蓝水海工、天顺(射阳)海工智造等27个在建拟建产业项目稳步推进,远景能源成功下线全国首台“碳中和”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中车新能源智造基地建成首个海上风电整机基地、年产超500套海上大兆瓦级叶片……
今年初,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作为全国惟一开发区代表入选中英绿色发展工作组,与德国慕尼黑探索建设“新能源产业友好城市”,其制定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通过与国际权威机构在线认证对接,成为最接近国际标准的中国样板——这不仅是射阳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更彰显着一座城市向“零碳”进发的雄心!
本报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张慎传 吴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