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东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生态底蕴,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着力点,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创新探索“储备林+林下经济”模式,让木香、松露、魔芋等林下资源变成“绿色珍宝”,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会东县素有“川滇明珠”之美誉,森林覆盖率达47.8%。丰富的森林资源是优势,也是发展的困局,大面积的森林需要保护,而当地群众又急需发展经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时间回到2020年,江西街乡大村村监委会主任张金云望着村后成片的树林发愁:“全村200多户人家,守着上万亩林子,却只能靠几亩薄田过活。”
这样的困境在会东县并非个例。全县林地面积达310多万亩,但过去除了少量木材收益外,大部分林地处于闲置状态。
转机出现在一次会东县相关负责人赴浙江、福建的考察。在考察两地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经验时,会东县参加考察的人员看到这些地方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富民,深受启发——发展林下经济与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能开启森林资源的宝库,又能守护生态屏障的根基。2021年,会东县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获得授信贷款9.87亿元,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个获批这一项目的县(市)。
近年来,会东县紧紧抓住国家储备林建设契机,结合全县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探索出“储备林+林下经济”双向互补、双向结合发展模式,推动“林粮”“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走进江西街乡魔芋种植基地,高大的华山松下,成片的魔芋长势喜人。“这种‘林+粮’的模式让亩产值提高3倍以上。”基地负责人张金云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林地流转、林木入股等经营模式,闲置的林下空间变成村民的“致富地”,实现一林生“四金”(入股得股金、流转得租金、产品得现金、务工得薪金)。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魔芋5000余亩,当地农户每年增收3000余万元。
近日,在大崇镇中药材基地,纸厂村村民刘光元正在采收何首乌。“我去年承包了40亩林地种药材,收入40多万元。”刘光元说。大崇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进专业药企,实施订单式保底收购政策,在储备林建设区林下种植木香、当归、紫丹参、何首乌等名贵中药材,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大崇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年产值超4000万元。
作为我国松露最早发现地,会东县鲹鱼河镇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创新“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大力发展林下松露产业,通过引进会东高川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3500亩林下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并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菌丝植入”“菌苗伴栽”等保育促繁技术,让松露亩产从10公斤提升至20公斤。会东松露个大质优的特点赢得市场青睐,年产量100余吨,占全国松露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约4000万元,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黑色黄金”。
发展林下经济5年来,会东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森林覆盖率提升5.3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突破10万亩,带动1万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会东松露”等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飞表示,下一步,会东县将坚持扩兴护“三绿”并举、水碳粮钱“四库”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力争到2030年全县林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努力打造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推动林业产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贡献会东力量。
本报记者 戚 原 通讯员 代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