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蓬勃发展通讯员 马瑞琪摄
夏季的花庄镇苏家寺村小游园风景如画通讯员 马瑞琪摄
方大炭素智能化设备加工石墨电极 通讯员 马瑞琪摄
红古区城市一景通讯员 马瑞琪摄
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大通河谷与湟水河畔,静卧着一方因矿而兴、因变而活的土地——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567平方公里的山川形胜间,既蕴藏着“八宝川”的丰饶物产,又承载着红古城的悠远遗韵;既烙印着工业岁月的铿锵足迹,又跃动着转型发展的时代脉搏。在湟水河畔,田间地头的冷链物流车穿梭不息,工业园区机械臂高效运转,商贸街市人潮涌动,共同勾勒出红古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生动图景。
时代浪潮奔涌,奋斗征程壮阔。从羌笛悠扬的游牧故地,到机声轰鸣的工业重镇;从窑街煤火映照的往昔,到海石湾通达开放的今朝,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每一寸土地都在时光中沉淀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次变迁都续写着发展传奇。
示范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镇里为我们村的房屋外墙统一增设了保温板,不仅能保温,还美观,今年冬天可以节省一些取暖费用。”红古区平安镇若连村村民瞿文叶介绍。这是“金色平安”示范带建设的重要一环,旨在提升乡村整体形象、改善村民生活质量。
“十四五”期间,红古区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市场导向、农民受益”的总体原则,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红古区重点打造“蔬香花庄”“金色平安”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标准实施106个项目,同步推进“河湟龙城”示范带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亿元。
立足甘青“菜篮子”和兰州市“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定位,红古区以高原夏菜、奶牛产业为主导产业,加快推动特色种养业提档升级,建成“一万两千”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并稳步实施高原夏菜产业集群、农业产能提升、红古镇新庄村新庄台设施农业综合体和中和村柴家台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新型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5800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94万亩、产量高达28.6万吨,产能与品质实现同步跃升。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红古区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园提级扩能行动,累计投入资金7.89亿元,建设省级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发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八大农业园区。同时,总投资3.2亿元的云供惠农智慧冷链、农产品深加工及冷链配送等5个延链补链项目加速推进,有力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农旅融合方面,红古区充分挖掘川台地特色农业资源潜力,打造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推进农业产能提升与河咀休闲采摘园等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将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有机融合。红古区已建成新庄台牡丹观光园、中农休闲拓展基地、河咀村休闲采摘园等6处休闲农业园区,打造鑫源、农尚荟两条国家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并培育鑫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良性发展格局。
聚能成势锻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红古区以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围绕增强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人才和加大科技投入五大方向,红古区制定并实施了《红古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红古区贯彻落实强科技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红古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系统构建“一带七心”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依托兰西城市群节点区位优势,红古区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推动高端炭素、煤基循环、有色冶金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聚链成群,累计实施高温气冷堆核石墨国产化、钛基复合炭砖研制等重点科技研发项目15项,总投资达69亿元。
近年来,红古区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升,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大炭素”)摘得国家级绿色工厂桂冠,兰州红安纸业有限公司跻身省级节水型企业行列,成为“绿色先锋”。2024年重点用水企业取水量稳定在1041.25万立方米的背后,是红古区绿色发展的坚实足迹。
融合提质打造现代城市会客厅
随着“甘青大通道”动脉的持续打通,一座承载区域协作使命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已在红古区初具雏形。这里地处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不仅是“1小时经济圈”的关键节点,更是“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桥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红古区正快速崛起为兰州、西宁等城市的副食品基地、原材料基地,兰州的“卫星城”、西宁的“前花园”、商贸物流的“中转站”和甘肃实施“东进西出”的重要战略枢纽。
依托川海大桥、团结桥等重大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工程,红古区正在建设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等项目,逐步形成铁路物流、公路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圈,兰西经济带上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越发明显。
聚焦农产品、快消品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行业领域,红古区推动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配送集约化、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水平。
从2023年3月开始,红古区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分3个阶段逐步推进,印发了《红古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方案》,已完成11个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现城区全覆盖。
红古区积极组织商贸流通企业申报中央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资金,扎实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规范推进邮政区级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立物流信息、仓储、配送共享机制,支持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完成乡镇商贸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建成兰西农副产品集散批发市场项目。红古区基本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促进市场消费提质升级。
目前,红古区已建成电商乡级服务站1个、村级服务点30个、跨境电商平台1个,同时搭建西部再生资源信息交易、方大炭素跨境电商、水果玉米网、川海到家外卖等10个大型平台,涉及农产品、旅游体验、生活服务、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商品供给与服务体验。
生态治理守护绿水青山底色
近年来,红古区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聚焦重点问题、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工作调度,形成部门合力,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红古区坚持打赢蓝天保卫战,完成309.3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海石湾煤矿、兴元铁合金、众力碳化硅、宏强煤业、油页岩无组织排放治理。红古区全面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完成545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9家,推动窑街劣质煤热电厂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沿着湿地公园漫步,只见山峦耸峙,一边是湟水汤汤,一边是清澈澄碧的大通河。红古区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狠抓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强化涉水重点监管企业常态化巡查监管,每年对湟水、大通河红古段实施动态监测,断面水质4年来稳定达标。
红古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区,地理区位特殊,使命责任重大。红古区一以贯之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以“五废共治”构建“一带两廊多绿道多节点”生态绿网体系。
在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同时,红古区深度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目前建成2座农村污水处理站,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08%,尾菜处理利用率54.17%,废旧农膜回收率85.08%,秸秆综合处理利用率高达93%。这些实实在在的土壤环境数据,正在成为红古“守土有方”的生动注脚。
红古区紧盯辖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全面系统开展环境污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修订完善30余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同时,红古区充分运用高科技、信息化的方式,推进“智慧黄河”项目实施,加快建设湟水红古段的3座水质自动监测点,建设湟水红古区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辖区13家重点企业在线设施安装并网和3家企业用电智能管控系统安装,极大提升了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水平。
普惠红古筑牢共同富裕幸福基
“十四五”以来,红古区聚焦“一老一小”及重点群体,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聚焦“老有颐养”,红古区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制度保障方面,红古区严格落实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累计服务近9500人次;全面实施80周岁及以上红古区户籍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截至目前已发放5.5万余人次,发放金额193万余元;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2个、农村互助幸福院34个,通过“先服务后补贴”方式,发放运营补贴215.4万元;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及重度残疾人提供定期上门照料,涵盖卫生清洁、衣物清洗、理发等个性化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围绕“幼有善育”,红古区致力于打造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发展型福利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红古区现有孤儿1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63人,在基本生活保障上,孤儿月保障标准提高至1253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月保障标准提高至1080元,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206.7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285.7万元。在发展型福利方面,红古区持续实施“明天计划”孤儿医疗康复项目,资助孤儿医疗康复自付费用及住院服务费,每两年提供一次800元标准的健康体检,并为就读大中专院校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每人每季度2500元标准发放助学金,“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53.75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红古区强化就业扶持与精准救助,通过健全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针对不同群体,红古区推出差异化支持举措,对于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补贴+见习岗位”双保障。今年,红古区已为4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4000元,开发企业见习岗位62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平台。
在兜底保障方面,红古区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的动态监测,截至2025年5月,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142人、特困供养人员239人、低保边缘家庭658个,开展临时救助1538人次。城市、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同步提升,残疾人两项补贴也实现“跨省通办”,“十四五”以来红古区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307.2万元。
在机制建设方面,红古区强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已实现17个部门36类数据的信息共享,“十四五”以来开展社会救助核对45万余人次。
5年来,红古区立足“工业主导、农业优先”战略定位,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协同共进,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上取得关键突破,为迈向“十五五”新发展阶段奠定了更为坚实深厚的基础。
本报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马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