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天铁锂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天铁锂电”)年产100吨超薄金属锂带项目顺利试生产,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为庐江化工园产业版图增添了重要一笔,更填补了安徽省在金属锂带产品领域的空白,为全省乃至全国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强链补链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安徽天铁锂电的锂带项目现场,一股现代化、精细化的生产气息扑面而来。隔窗望去,高标准干燥室内,工人们身着专业工服,佩戴防护口罩,在锂带压延机、挤压机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或紧盯屏幕监控生产参数,确保数据精准无误,或仔细检查下线产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瑕疵,整个生产现场秩序井然。
“锂元素的性质十分活跃,极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反应。因此超薄锂带的生产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车间内的温度和湿度必须保持在精准、平稳的范围内,哪怕是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导致锂带的性能发生改变,影响产品质量。”安徽天铁锂电锂带项目负责人吴义正介绍。
尽管生产条件如此严苛,项目却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控,自投产之初就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目前,已经有多家下游应用客户前来考察验厂,在充分了解我们项目的生产实力和产品品质后,均对公司此类产品产生极强的合作意向,大家都想赶上这个技术迭代的风口。”吴义正信心满满地说,目前,项目已签约订单4亿元,公司正与多家下游应用客户意向对接中,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超薄锂带到底有多薄,何以成为锂电池行业“香饽饽”?目前用来制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材料主要是石墨,其缺点是锂离子容纳能力不足,这直接导致电池能够“充入”的电量不多,从而显著影响电池的续航能力。而以金属锂带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能量密度是石墨材料的10倍,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痛点。作为锂产品家族中的“高端成员”,锂带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融合了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材料科学与精密制造等多项尖端技术,而高纯度控制、精密成型及表面质量控制更是其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难点。安徽天铁锂电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成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生产出的超薄金属锂带厚度规格在10微米—150微米区间。这一精湛的工艺水平带来了显著的性能优势——使用锂带的锂电池,储电量可提升数倍,为解决新能源设备“续航焦虑”提供了核心材料支撑。
在应用领域方面,超薄金属锂带主要用于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终端应用于汽车动力电池、无人机及低空飞行器、机器人,以及特种电子产品等。尤其是当前低空经济领域,电量问题直接制约无人机的飞行里程,其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轻量化等要求极高,新型锂电池的应用,可以为低空飞行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眼下,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客户订单,安徽天铁锂电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的生产保障措施。产线实行24小时不间断生产模式,30多名工人实行三班两倒工作制,确保生产环节无缝衔接,公司每天锂带产量稳定在1吨左右。吴义正介绍,待项目全部满产后,公司每年可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缴纳税款1.1亿元左右,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锂带项目的顺利试产,离不开庐江化工园及庐江县投资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与贴心服务。各种合规手续以及试生产验收等都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尤其是项目能顺利落地庐江离不开他们的对接帮扶。”说到园区的亲商安商举措,吴义正十分感慨,自项目启动以来,庐江化工园主动靠前服务,多次上门指导,积极帮办代办各类必要证件,逐项梳理试生产所需各项要件,提前排查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项目顺利试产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用实际行动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超薄金属锂带项目的试产,不仅是企业的一次产品突破,更是安徽省锂电产业的一次‘补位’。它填补了我省在金属锂带领域的空白,更是全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强链补链的重要一环。”庐江化工园产业发展科科长纪芳芳表示,“未来,园区将继续秉持‘服务企业、推动产业’的宗旨,为更多优质项目提供全流程支持,助力庐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安徽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贡献力量。”
在庐江这片产业沃土上,一场关于新能源材料的创新浪潮,正持续奔涌向前。
本报记者 吴 昊 通讯员 陈 娟 谢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