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调研在路上 >正文
一颗柑橘串起三次产业融合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1-18 18:58:24 作者:戚原 编辑:王雪儿


1月15日,四川青神,岷江河面雾似云,浓绿果树薄雾披,橘红色的“灯笼”在山间若隐若现,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为全国主要的柑橘产区之一,目前四川晚熟柑橘种植面积达26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产区,每年开年后均会陆续进入采收高峰期。

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青神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中国椪柑之乡,不但有柑橘博览园、140公里标准化柑橘环线,127个柑橘品种也在全国少见。目前,青神县改造提升标准化基地2.6万亩,创建柑橘出口基地21个,2023年全年柑橘总产值实现21亿元。

随着青神县柑橘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一批批自青神岷江两岸而出的柑橘,在国内国际不断开拓新市场,一枚枚橘红色的柑橘里,似乎蕴含着无穷的活力,将乡村振兴、城乡发展、农文旅融合和富民强村,一起点亮。

从一颗柑橘的诞生看——

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柑橘产业园(古良驹 摄)

“我们把试验基地建在柑橘生产的第一线,为全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晚熟柑橘防冻、抗旱等工作提供关键信息,为青神椪柑保驾护航。”1月8日,在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坐落于此的眉山晚熟柑橘智慧气象数字果园试验基地里,青神县气象局技术员杨俊杰忙着更新10余种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试验的最新数据。

杨俊杰介绍,作为全省惟一针对晚熟柑橘开展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基地,其研究成果在整个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基于此处诞生的实验成果,青神县率先编制完成《青神县晚熟柑橘高温热害风险区划技术报告》《青神县晚熟柑橘低温冻害风险区划技术报告》,四川省惟一针对晚熟柑橘的农业气象服务规范——《眉山晚熟柑橘生产气象服务规范》也于2023年1月发布。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现代农业技术则是基础的基础。

青神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院校建立技术服务关系,成立专家工作站,入驻专家12人,其中正高级专家5人,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同时,专家们围绕柑橘物候期开展智慧农业应用、柑橘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电商销售等理论和实践培训,进一步提升青神柑橘种植和销售水平。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不断奔向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也在融入城市。

“百姓兜里有了钱,城乡统筹就有了基础!”进入1月份,随着爱媛橙基本售罄,耙耙柑和不知火等品种还未上市,劳作一年的果农有了休整的间隙。甘家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华介绍,当地半数以上农户在城里购置了房产,农闲进城、农忙返乡,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生活新时尚。

郑华说,在村里,群众享受到和城里同样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和产品进城、资金回笼的城乡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城乡经济循环的渠道空前畅通。

一颗小小的柑橘,如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加速城乡之间的人才、资金、产品等要素畅通流动,也是城乡不断融合的历程。

从一颗柑橘的流动看——

三次产业融合

青神冷链物流园里内,柑橘自动化专业生产分拣线正在满负荷运转。 (古良驹 摄)

青神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山地轨道运输系统,每到农忙时节,总能听到小火车运送化肥、水果的轰鸣声。每次300千克的载重量、15公里的轨道,从装备出发,科技赋能产业,载着青神椪柑跑出山头,“链”向全球。

“青神柑橘深受外国消费者喜爱,这几天我正在筹备下一车发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几百吨柑橘,春节前就要发出去,让当地人民甜蜜过年!”1月8日,位于青神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眉山外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内一片忙碌,公司董事长曾勇介绍。

曾勇到青神从事农副产品外销已有10年。这些年,他以青神县为大本营,与当地水果经销商一起把柑橘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2023年,经曾勇之手卖到国外的柑橘产值达到600余万美元,销售网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

在曾勇忙着筹备出口订单之时,在位于青神县高台乡百家池村的眉山市果真妙农业有限公司9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近200名工人忙碌在分拣、包装、冻库储存、转运等“战场”上。

作为全省首个电商贸易顺差县,近年来,青神县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积极开展直播培训,鼓励种植大户带头开展直播带货,引导园区企业、农村电商入驻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电商销售农副产品成为潮流。

“柑橘产业,是农业,也是工业,还是旅游业!我们这里不仅是农业园区,还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青神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书记徐婧介绍,作为青神椪柑产业的核心区,在建设之初,园区规划布局2.8万余亩核心园区休闲观光区域,建成四川首个柑橘主题发展馆和品种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普共享基地,成功创建“柑林橘海”3A级景区,打造了网红花墙2公里、紫云英花海100亩、新产业新业态11个。

从一颗柑橘的利益分配看——

共同富裕密码

村民喜获丰收(古良驹 摄)

“以前这一带全是荒山野岭,2013年县里出台加快椪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我们抓住了机遇发展椪柑产业。你看,现在这里的果园已经是盛产期。”1月9日,站在青神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观景台,看着成片椪柑林挂满的累累硕果,百家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如祥十分欣慰。

如今,百家池村5000亩土地上,栽满了椪柑、不知火、爱媛、春见等水果,年产量达到1800万斤,综合产值近亿元。

然而,随着柑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刘如祥发现了一些问题:生产端,群众购买农资容易上当受骗造成损失;管理端,果农们各自埋头苦干没有统一标准,产出的水果品质差距很大;销售端,信息不对称造成收购商压价,辛勤劳作换来的果实往往只能低价倾销,甚至形成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基于此,刘如祥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动群众将果园交给村上托管。于是,百家池村以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吸纳全村1000余亩基础条件最好的果园,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管理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销售渠道。如此一来,百家池产出的水果不但品质得到保障,而且能卖上好价格。

卖出果子后,当地按照“541”的既定政策分红,农户按照入社果园面积分得销售额的50%,40%用于合作社采购农资、聘请管理人员等运营,10%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

“交给村上干,分红六七万,安心又划算!”百家池村2组村民徐桂枝,由于身体残疾且是独居老人,家中的10亩土地无法继续管理。2023年,老人将土地全部交给村上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当年就分红近7万元。谈起这件大好事,徐桂枝开心地编起了顺口溜。

“十年来,我研发的全橘宴经久不衰,眉山、乐山、成都等地的群众都慕名前来品尝。”位于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二组的农家乐“桔香人家”,身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却从开业以来火爆至今。在负责人祝志勇看来,秘诀在于自己根据当地特色柑橘产业,研发出的菜品又好看又好吃还有寓意,深受群众喜爱。

“橘子菜品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做法,叶、花、果、皮甚至根都能入菜,每个季节都能做出十几道相关的橘子菜品出来。”有了看家本领,虽然蜗居山林,祝志勇的农家乐也不缺客流,品尝橘子宴必须提前预订。2023年,小小农家乐营业额上百万元。


柑橘产业园(卿萱 摄)

从民富到村强,从农村到城市,从地头“链”全球……科技星火汇聚,点亮了青神柑橘产业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戚 原 通讯员 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