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十年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县域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也是京津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县市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格局。这十年间,县域经济依托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如今,县域经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京津冀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从今天起,中国县域经济报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县域系列评论,探讨京津冀各县市区如何抓住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扬长避短谋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县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经济社会的进步,更对整个区域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了产业增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方面,县域经济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各县域拥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这些优势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县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产业布局上进行优化调整,形成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逐渐被淘汰或升级改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这些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区域合作的深化,县域经济的对外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使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京津冀县域产业升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区域协同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只有多方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各县域应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才素质。
二是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产业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各县域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各县域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四是要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县域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五是要优化营商环境。各县域应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将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各县域应积极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相关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面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绿色发展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各县域应加大环保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京津冀县域产业升级的美好未来!(钟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