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县域观察 > 县域观察 >正文
钟宪萍 : 深化城乡融合 增进民生福祉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县域系列评论之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2-29 09:00:00 作者:钟宪萍 编辑:王雪儿 责任编辑:杨玉


图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到来,县域经济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果令人瞩目。特别是在推动城乡融合方面,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城市与乡村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了区域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品质

图片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方努力下,十年来,京津冀地区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区域合作,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同时,三地政府加大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加强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提升了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可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化城乡融合、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随着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距离被迅速拉近,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为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信息网络的普及也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产业协同是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京津冀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升级与合作,促进了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城市中的先进产业向乡村地区转移,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也得以与城市市场精准对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均等化,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京津冀城乡融合是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需要更有效的创新举措和持续的合力推进

图片

城乡融合不仅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的创新举措和持续的合力推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至关重要。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要进一步放宽城乡间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限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城乡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规划,引导各类资源向农村流动。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培训等活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技术援助等方式为城乡融合贡献力量。

图片


城乡融合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民生福祉是深化城乡融合的最终目标

图片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京津冀地区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逐渐享受到同城待遇。这种变化不仅缩小了城乡差距,更让广大民众共享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城乡融合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在深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围绕新需求、新期待,京津冀还需要持续发挥协同之力,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聚力同心,奋发有为,高质量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钟宪萍)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