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处的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营主体活跃……这些都为吴江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肥沃土壤。在本报记者动身前往吴江前夕,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刚刚通报了2023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吴江区连续三年荣获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曾是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研究的起点,为了解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如今,吴江依托“千河之乡、百湖之城”的生态优势,以乡村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振兴为关键点,不断滋生新芽、焕发新绿,致力将“美丽盆景”串联成“连片风景”,打造适应新时代、充满新活力的农村产业新高地。

农文旅融出新风景
近年来,吴江区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聚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编制《苏州市吴江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震泽镇获评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余小琴是河南信阳人,但如今却把震泽镇众安桥村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工作感觉身心特别愉悦!”给客人斟茶间隙余小琴说,来到“苏小花”田野餐吧后,完全被这里的田园风光打动了。
2018年,震泽镇瞄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计划在众安桥村谢家路自然村打造餐饮民宿一条街,经过一系列招商和洽谈后,“苏小花”品牌创始人谭桂芳当机立断,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业6年来,谭桂芳先是把谢家路的废弃厂房改造成田园餐吧,又将1400亩田野打造成了养心养眼的“绿野仙踪”。随着“苏小花”的经营日渐成熟,还带动了乡村民宿、茶馆、摄影等新业态,附近村民也跟着一起走上了共富路。
“‘苏小花’的名气比众安桥村还大。”众安桥村原党总支书记吴继华打趣道。近年来,众安桥村立足田园乡村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
在震泽,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如今在三产融合的道路上做得有声有色——太湖雪。吴江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栽桑养蚕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古代相对完整的有机产业链,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随着农文旅融合不断发展,太湖雪成立了我国首个蚕桑主题的特色生态园,以现代蚕桑产业示范为基础,结合蚕桑文创等衍生品的开发、蚕桑旅游业的发展,致力打造承载吴地蚕桑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园区。
“太湖雪创立之初主要以蚕丝被芯生产制造为主,后逐步向上游进入种桑养蚕产业,向下游进入桑园文化服务产业,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工作人员介绍。
蚕桑文化科普展示长廊、蚕的一生动态展示馆、蚕种催青室……在蚕桑文化园,游客不仅可以看到蚕丝被芯的传统和现代制作工艺,还可以参与到采桑喂蚕、蚕茧绘画等蚕桑文化课与文创课中。除此之外,文化园还能承办桑园团建和草坪婚礼,游客置身园内可以全方位、近距离体验蚕桑非遗魅力。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江苏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等称号,年入园游客20多万人,销售额2500多万元。
数字化赋能新风向
近年来,吴江区以苏州市开展国家级智慧农业试点试验任务为契机,突出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化生产新应用。“太湖雪电子商务串起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和“浦江源”(太湖大闸蟹)先后获评苏州市十大智慧农业品牌案例。
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养出“五好”太湖蟹(苗种好、水质好、饵料好、品质好、效益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投资建成包含智慧养殖、质量控制、日常管理等板块在内的智慧管理平台。
现场,通过示范园展示厅的大屏幕,记者可以看到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到的蟹池的水温、pH值、溶解氧量、有机物含量等数据。园方根据这些数据能判断出太湖蟹生长的水质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并从长远上有效加大吴江区七都镇“浦江源”太湖蟹品牌培育力度,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数字化支撑。
在太湖雪智慧蚕桑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正通过小蚕共育室集中管理系统查看各共育室的温湿度及换气情况。记者发现,系统具备自动补湿、自动降温和自动换气等功能,工作人员只需在屏幕前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便能进行立体、动态、全景式的指挥调度。
说起智慧农业,就不得不提苏州市的“菜篮子”工程:每天,都会有40多辆配送车从位于同里镇北联村的江苏三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发,根据订单,将丰富的农副产品配送至苏州市各公办学校食堂。公司副总经理周晓春介绍,周一至周五每天约有26万人能享用到公司所配送的食材。除了建有能实时监测田间温湿度、调控棚内环境、智能识别农事行为等和太湖蟹、太湖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外,三港农业还围绕“互联网+农业”,深耕冷链物流配送,建立农副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
近年来,吴江区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大力培育“无人农场”等智慧生产品牌,输出智慧农业吴江模式。同时围绕稻麦、渔业、畜牧和园艺等优势产业探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加快建设智慧农业的“吴江场景”“吴江示范”,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深度融合。
企业家引领新风尚
盛泽镇党委委员、黄家溪村党委书记陈志明回忆,2008年自己刚上任时,村集体收入不到50万元,在村民眼中,这个地处盛泽镇最北端的村子,是个“连姑娘都不肯嫁过来”的贫困村。
今年“五一”假期,陈志明欣喜地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是黄家溪村新开发的文旅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出人意料地受欢迎,绿树成荫更是成为这组“九宫格”的亮丽底色……今天,黄家溪村彻底蜕变:村集体资产达到955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8万元。
从生态环境到人均收入,黄家溪村能打赢这场“翻身仗”,得益于全村开辟的“村企共建、商会助力”新路径。
2012年,陈志明充分发挥自身企业家优势,牵头成立吴江区首个村级商会——盛泽镇黄家溪村商会。“商会目前有会员企业80多家,涉及纺织、房地产、银行、餐饮、进出口贸易等行业,其中规上企业有10家。”陈志明介绍。近年来,为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公益平台,黄家溪商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探索新模式,统筹捐赠资金,助推全村共圆“振兴梦”、共走“富裕路”、共享“幸福果”。
拿产业为例,黄家溪村虽然是盛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但是此前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一直摘不掉“穷帽子”。在明确“园林田园乡村”这一发展定位后,黄家溪村党委联合商会70家民营企业,带动附近农户向5600亩水土“借力”,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种植。同时,结合黄家溪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黄家溪商会先后认种500亩高标准生态水稻,投资北角荡1250亩天然水域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投入价值70万元的有机生态鱼苗,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商会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为黄家溪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截至目前,商会已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黄家溪村的各项建设。
继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深入调研吴江农村之后,时近百年,“江村”又绿。作为全国乡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吴江区势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新脚印”。(本报记者 张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