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甘肃陇西 强“特”提“速”产业旺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6-03 13:06:17 作者:牛新建 编辑:刘伊玲 责任编辑:张春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近年来,甘肃省陇西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草牧、设施农业、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推动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陇西县首阳镇地产药材交易市场一隅(张爱平 摄)

夯实农业基础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风和日丽,陇西县渭河两岸气象万千,欣欣向荣。

首阳镇王家磨村、石家磨村等梯田建设点上,田间机声隆隆,推土机、挖掘机在坡地上来回穿梭,处处是喜人的耕作场面。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今年2月,陇西县2024年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首阳镇王家磨村、石家磨村、董家堡村、禄家门四村,项目投资概算2527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田块整治工程和灌溉与排水工程,项目区规划灌溉面积10000亩,其中田块整治面积829.87亩。

何鹏翔是王家磨村村民,工程开工以来,只要有闲暇时间,他都会到工地上走走,看看进展情况。工程涉及到他家8亩地,以前地块小、路难走、旱涝不保,梯田建设让地块变大、道路修宽,便于耕作。同时,项目还修建了蓄水池和灌溉管线,以后旱时随时可灌溉。

“碎田”变“整田”、“旱田”变“水田”,收入也将得到保障。何鹏翔说,土地平整后,工程队立即会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让农民抢时播种。他家目前已种植中药材3亩,余下的5亩地也会在近期抢种早熟马铃薯和玉米。

“为了不误农时,我们组织施工队加班加点,确保按期完成。”首阳镇副镇长程永刚介绍,开工以来,每天投入20多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开足马力进行作业,现在正在铺设灌溉管线,5月中旬组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

高标准农田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陇西县以田块整理、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产业化水平。在文峰、福星等8个乡镇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2万亩;在文峰镇三十铺村开展设施生态蔬菜产业园日光节能温室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同时,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后续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近年来,陇西县严格按照“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的标准,全力以赴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截至去年年底,陇西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3万亩。

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清晨,陇西县权家湾镇焦家湾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香菇种植基地内,整齐划一的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棚内一朵朵肉厚形圆的香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筛选、烘干、装车,场面忙碌有序,这些香菇将在采摘后被发往全国各地。

焦家湾村早在几年前就抢抓交通和供水改善的有利时机,成立了村领办的富民合作社,规划启动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目前,园区已建成香菇大棚100个,并配套建有气调库、保鲜库、菌棒生产车间等,年产65万菌棒、香菇70万公斤。

53岁的魏春转是焦家湾村村民。她每天在园区工作8小时,收入80元。家里还养了10只羊、2头猪、10只鸡,种着7亩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

“我们实施人性化管理,不断根据农时调整上班时间,每天干够8小时即可。”基地负责人田仲番说,因为不耽误照顾家里,大家都愿意到这里上班。目前,在基地日常打理的工人有30多名;采摘、加工旺季有工人50多名,人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陇西县近年来立足当地资源,锚定中药材、草牧、马铃薯、菌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时下,走进位于陇西县陇西药圃园的中药材种子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在轰轰的机器声中,经过粗选、选石、比重、磁选、色选等多道工序后,将一粒粒饱满的中药材种子打包装袋,运往各地。

为了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陇西县着力研究地产中药材良种,于去年建成这条生产线。车间负责人史虎军介绍,他们还尝试把中药材种子丸粒化,给种子添加杀虫剂、杀菌剂等成分,进一步提高种子均匀度、饱满度、发芽率,从而实现种子带肥、带药下田,达到保苗壮苗、调节植物生长的目的。

陇西素有“千年药乡”“西部药都”之美誉。药材好、药才好,陇西县积极从源头入手,加大中药材种子、种植方式、田间管理、加工等环节标准化,提高中药材质量,扩大中药材面积。

今年陇西县按照“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模式,组织实施“三分田”工程11010户、占地3303亩。同时,还打造了66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到53万亩以上。

中医药产业势头良好,畜牧、菌菜、马铃薯产业也积极推进。

陇西县全力推行“户均5亩草、5头牛”或“户均5亩草、20只羊”的畜牧生产模式,全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32.8万亩,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01.64万头(只)。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核心,以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河那坡村、京辉农旅、渭北现代草牧产业园等10个农业产业园建设,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通过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研究和展示示范,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4万亩以上,建成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15.8万亩。

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四月,海拔2200多米的福星镇种和村春潮涌动,层层梯田上,处处是农民春耕忙碌的身影。

村民巩淑珍家的院子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农用机械,农机手正在给车做保养;院子一角,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收拾马铃薯种子,做春播前的准备。

“计划种500亩马铃薯、500亩玉米、500亩杂粮等其他作物。”巩淑珍边招呼大家干活,边介绍她今年的种植计划。

几年前,随着村民进城务工,巩淑珍所在村有一些土地撂荒了,这让对土地有很深情结的巩淑珍心里很是难过。2017年起,巩淑珍对这些地开始复耕,种上了庄稼。

2021年,巩淑珍增添了大型机械,按照撂荒地托管政策耕、种、防、收全托模式,带领乡亲们将种和村的2000亩荒地全部复耕,自己依靠种马铃薯和玉米、养牛,年毛收入接近百万元,全村25户贫困户也跟着她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陇西县始终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有力抓手,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营体系制度改革。目前陇西县合作社达1728家,带动农户3万余人。

随着气温的升高,陇西南部二阴山区的桦林村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游客逐渐增多。

近年来,桦林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走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村里依托优质的水资源,引进润通饮品公司运营桦林山泉水厂,每月销售1500多桶山泉水;引进以谷酒庄纯粮液酒坊,产值达到220万元;引进青谷家农牧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特色陇西醪糟农特产品;引进栖谷农庄,打造特色网红户外休闲基地。全村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昔日的贫困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从“深闺人不识”到特色乡村游“新宠”,再到成为陇西县的旅游热点,如今,桦林村229户人家全部吃上了乡村旅游饭,农户不仅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的服务当中,还出售蕨菜、土鸡蛋、土鸡等土特产品,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陇西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更多更好惠及当地农民。同时,全县深化农村改革,仅宅基地制度改革基金就达760万元,为宅基地盘活利用及抵押贷款提供风险担保。充分盘活利用废旧宅基地,先后通过流转、入股、租赁、改造提升等方式,开展盘活并用于手工作坊、商品销售、粮油加工、砖坯制作等各类产业。全县共计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1392 宗,增加农民收入 831 万元。(记者 牛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