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海堤,万顷滩涂,正是江苏省如东县日进斗金的聚宝盆。特别是如东沿海的滩涂地区,自然品种以土著、珍稀而著名,贝类主要为文蛤、泥螺、西施舌、四角蛤等,藻类主要为条斑紫菜,尤其是“天下第一鲜”文蛤享誉大江南北。

近年来,如东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自动化程度,加快品牌创建,形成养殖、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持续提升,“金色滩涂”换来了“真金白银”,推动了乡村振兴。

“如东要以‘集群平台’为支撑点,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壮大农业专业园区带动力,加快集聚‘加新高’项目,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示,培育壮大加工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配套招商,培育农产品加工优势主导产业,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加快现有省级、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质增效。建优建强园区平台载体,依托现有“一区两园”,优化要素配置、提升服务水平、营造产业生态,推动农业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持续培育大豫镇和洋口镇两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加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打造,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用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电商新产业、培育农民新网红、应用手机新农具。

打造海上的“蓝色粮仓”
长沙镇滨海村拥有全省最大的集体滩涂,全县30%的文蛤都产自这里,村里年产文蛤约2500吨,年产值近3000万元。

滨海村村干部季磊说:“滩涂养殖文蛤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村里于2002年成立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滩涂养殖有限公司,以‘村集体+合作社+渔民’模式从事文蛤、泥螺养殖,全村凡是年满18岁的村民皆可入股1万元到公司,年终参与分红,2023年村集体收入720万元,入股村民每人分到2.8万元的红利。”
村集体为了长远发展,目前已经是从一产向二产延伸,产品也是从原材料向产品、礼品转变,以此来适应新形势的市场调节。“现在最主要的推广途径还是‘借鸡生蛋’。”季磊主动和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公司洽谈,借助光明集团、跨越集团、叮咚网、碧海蓝天等企业的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达成合作后,把文蛤放到他们的平台上去销售,先以这种模式去做。”目前,村里着手在谈连锁店已经达到700多家。

除了“借鸡生蛋”,季磊还带着村民到网络渠道闯一闯,他拉着村民们在直播间做着主播、卖着土特产。淳朴的老乡做主播,确实给直播间带了不少人气,滨海村的文蛤也搭着网络快车卖到了全国各地。
如东文蛤养殖无论在生产规模、产业化程度,还是产量、产值和品牌创建上,都在全国同类产业体系及同级行政区域中位居前列。2023年文蛤上市量近3万吨,产值4亿元,主要销往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文蛤也成为如东沿海渔民增收致富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西蓝花产业富民强村
行走在大豫镇整洁干净的乡道上,随处可见数千亩菜田拼接成碧绿锦缎。近年来,大豫镇围绕“农业产业强镇”目标定位,大力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通过创新农户、合作社、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种采收、仓储、冷链物流、深度加工到交易集散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一筐菜“链”起了一条产业,极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自1998年如东县绿海蔬菜种植合作社在大豫镇引进蔬菜新品种——西蓝花以来,已有25年种植经验,正是因为大豫镇土壤、气候、百姓种植习惯、西蓝花上市时间都适宜,发展到现在已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甘蓝类蔬菜双季播种面积达6.3万亩,总产量10.35万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5.83亿元,从业农民人数3000人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
“我采用滴灌种植技术,让西蓝花错峰上市,收获的时候,外地的商贩等在田边排长队。”大豫镇百姓家庭农场主薛勇军说,与他一同“闯市场”的家庭农场有6家,种植规模近1000亩,上一季西蓝花,大家亩均纯收入达5500元。
大豫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周超说:“西蓝花规模主体经营面积辐射3.2万亩以上,产能13.1万吨,带动农户925户,促进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2023年全镇农民种植甘蓝类蔬菜平均亩产2500公斤,平均价格在每公斤4.25元,亩均产值8500元,年产值约2.72亿元。”
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打工赚薪金。强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印雪峰介绍,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5230亩,流转大户们以“租金+薪金”的方式联农带农,不仅实现了农户增收,还激发了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如东大豫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负责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蔬加工创新团队吴海虹副研究员表示,工作站围绕地方农业特色产业西蓝花、鲜食玉米,以加工为牵引,在品种引进、育苗、栽培、采收、保鲜加工等生产关键环节,开展全程全链条的技术服务及培训,建立了以百姓家庭农场、绿海冷冻食品公司为主的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有效促进西蓝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户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园区助力乡村振兴大发展
2021年,如东县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县属国有企业东和集团牵头创建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全县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区域公用品牌“如意东方”。经过两年时间的推进,“如意东方”品牌形象和建设水平取得一定提升。
江苏东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宗隽青介绍,为深入挖掘如东特色名优产品,筛选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质产品进入品牌产品库,建立完善的准入及退出机制,促进产品生产科学化、标准化,通过“产品力”带动“品牌力”。通过企业申请、镇区推荐、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核,目前共授权39家企业60个产品授权使用“如意东方”品牌商标,这些品牌的加持更加助力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记者来到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了解到,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4400亩,园区现有农业企业26家,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现代农业物流与批发市场4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9家,2023年示范园涉农产业总产值达55亿元。
园区地块处于如东县掘港街道,近年来园区内的村、社区在乡村振兴中收获颇丰,十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缪剑说:“近几年村里在园区的带动下,实现了稻麦种粮一体化,村里还配套园区建设大棚、仓储,2023年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人均收入已有2.6万元了。”
示范园以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指引,全力打造优质稻麦主导产业和精品果蔬、农产品加工、科普农旅三大特色产业体系。掘港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马爱东介绍,园区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打造全省领先的“种粮一体化”全产业链,以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种业为主攻方向,在完成种粮一体化产业联合体组建的基础上,加快中江“种粮一体化示范园”项目落地进程,以“种粮一体化”5000亩试验区为基础,带动周边10万亩,辐射全县50万亩粮食种植,逐步实现从“卖粮到卖种、卖米到卖饭”, 带动区域传统稻麦种植向科研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良种繁育,科普基地,农事体验等产业融合发展。
出了示范园不远,便来到了如东县曹埠镇省级农业示范园,主要以生产稻麦为主。近年来,全县以“如东大米”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及如东大米产业联盟为纽带,以江苏省“味稻小镇”创建为牵引(双甸镇、新店镇、曹埠镇、袁庄镇),以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健全产业链,促进“如东大米”品牌价值提升和帮助农民增益。
曹埠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洪介绍,甜水村近几年来,依托工业反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乡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23年,甜水村耕地面积9300亩,全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5892吨,其中水稻面积5124亩,产量3305吨;小麦面积5949亩,产量2528吨。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村级经济实现了量的快速扩张和质的显著提升。
如东近几年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努力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6家(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市级37家、县级25家)。2023年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全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48亿元,实现正增长。
“我们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要素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全链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覆盖重塑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维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陈慧宇表示。(记者 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