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但安徽省长丰县时不时给人一种错觉——这个小县城怎么突然就发展起来了?存在这种固有印象并不意外:长丰县在此前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皱过眉头、产业滞后吃过苦头、村民生活掰过指头,从各个角度看,长丰远算不上人们熟悉的“尖子生”。
然而,缺少先发优势这一点反倒让这座小县城“憋”足了一口气,从1994年戴上“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到2012年脱贫摘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长丰县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经营体系“调整呼吸”,最后突然发力,在2016年跻身百强县,跑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百米冲刺”。

“良种”育出产业振兴新图景
盛夏未至,由于长期和草莓“同甘共苦”,使得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站站长侯纯旺的皮肤黝黑得像提前步入夏天一般。在他身后,汇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32个品种草莓。其中,“红颜”和“长丰红玉”分别作为长丰草莓的“长期C位”和“最佳新秀”而广为人知。
长丰县有草莓种植农户7.5万户,种植总面积达到21万亩,年产量超过36.5万吨,每年可以向全国14亿多人口人均供应半斤草莓。
一颗小小的草莓哪来的这般潜质,竟能形成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半辈子都在和草莓“打交道”的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道出了其中原因:在如今“草莓经济”背后,是长丰县数十年来对其品种和种植方式的摸索与改良,最终才让草莓产业成为长丰县的“金字招牌”。
“长丰县种植草莓已将近50年历史,然而在2008年,由于当时主导品种性状退化,导致储存期短、市场半径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连锁反应,长丰草莓迎来‘至暗时刻’。”夏世祥说,这场风波也直接让不断选育优势品种成为全县共识,长丰草莓正式走向“科研路”,长丰县草莓种质资源圃也应时而生。
草莓种植不能依赖“一招鲜”,目前,长丰县草莓种质资源圃已经培育出4个新品种。不同于帮助长丰度过危机、目前种植面积占全县95%以上的引进品种“红颜”,土生土长的“长丰红玉”历时8年培育而成。“无论是口感还是外观都有明显提升,亩产也较‘红颜’高出300多斤。目前已完成实验和示范阶段,正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夏世祥介绍。
产值75亿元、亩均年收益近3万元、受益农民37.5万人……产业效益和品牌价值迈上“双百亿”的“长丰草莓”,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莓香浓郁,瓜菜争芳。如果说草莓是长丰县在种质研发路上的一个代表,那么在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中心大楼的负一层,还有一个储存着6900余份瓜菜种质资源的“秘密基地”,并且每年都在扩容。公司企业发展部经理代伟介绍,落地长丰县20余年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南瓜、甜瓜等种子的基因进行“解码”和“编辑”,同时结合订单地区的种植环境、饮食习惯甚至购买力情况,研发并推广优良果蔬品种300多个。当前市场上热销的贝贝南瓜就是公司的代表作。
“果肉橘黄色,肉厚粉甜,含水量少,产量高,抗病性好……”谈起贝贝南瓜的优点,代伟一只手数不过来,但其最重要的还是改变了这个类型南瓜长期依靠进口的现状,由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选育并推广。目前,贝贝南瓜“贝栗4号”在安徽宿州、内蒙古乌兰察布、江西赣州等地都有很好的种植效果。
除贝贝南瓜外,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打破了哈密瓜绿肉和软肉的基因连锁,在国内首创绿脆肉哈密瓜品系,还选育出国内首个厚薄皮杂交甜瓜“丰甜一号”、首个纯红皮西洋生态型南瓜“红星”、第一个适合长江以北种植的蜜本类型南瓜“江淮早蜜本”等,实现近三年年均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发展前景。近年来,长丰县通过强化种业创新、加大种业基地建设,同时以科创平台建设为支撑,聚力种业育繁推体系建设。
“能人”书记把地种到海外
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最新一条朋友圈是一组“九宫格”,照片中是他和几名村干部与一群外国友人的合影,所配文案清晰记录着当时情景以及孟凡余激动的心情:“历经近一年时间终于尘埃落定,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当地领导见证下,3月27日17点52分成功签约种植合同,红桥村开启了国外种植模式。”
安徽省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不满足于只种“自家地”,而是种田种到海外,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这还要从红桥村依托订单式农业实现村集体经济“逆袭”说起。
红桥村距合肥市区56公里,距长丰县城27公里,是交通“偏远村”和人口“空心村”。曾经的红桥农业结构单一,村里一半土地撂荒,村集体基本没有经营性收入。田荒、钱荒、人荒严重制约着红桥村的产业发展,急需寻找到一个能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红桥村虽然是传统的农业村,但如果能把地种踏实、种明白,我相信依旧可以打个‘翻身仗’。”孟凡余说。
2018年年底,红桥村抓住合肥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对全村耕地进行系统全面整治,使其具备了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基础,并新增耕地300亩左右。农田整治后,由村集体成立全县首家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折股到户,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前提。
第二年夏天,红桥村村两委发现自己种植大豆效果不理想后,村集体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5800亩耕地进行全链条托管,同时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经营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孟凡余对此概括道。同时,为了“适销对路”,村两委既“跑田头”又“跑市场”,先后与安徽福娃航天育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巢湖市墨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了3000亩徐豆、1000亩航天大豆、300亩航天芝麻及富硒茄子、油菜、豆丹等农业生产订单。2020年,在汛期前成功抢种4800亩高粱,并与长丰县梓梓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农业订单,成为国内知名酒厂的高粱种植基地。自此,红桥村的“订单式”农业渐入佳境,孟凡余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
“2021年,我们确定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新目标,把种植范围从邻村、邻镇拓展到了经开区空港新城,并在黑龙江依兰县订单收购水稻,在当地加工成大米销售。”孟凡余说,“引进企业兴办的粮油加工厂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菜籽作为原料,后来我们一合计,当地土地租期长、价格低,而且种地是我们最拿手的事,为什么不干脆到当地去种呢?”于是在合肥市政府的协调下,孟凡余带着他的“种田大队”前往俄罗斯,最终在下诺夫哥罗德州选定1.5万亩土地,签约成功后开启了境外“飞地”发展模式。
短短六七年时间,红桥村呈现“滚雪球”发展态势,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26.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450.88万元。2023年,红桥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8年的18000元增加到29910元。
从一个人,到一家企业,再到一个产业,以上这些散布在长丰县的动人情节,共同构成全县在乡村振兴图景上的点、线、面,绘制这幅图景非一日之功,而“长丰故事”仍未完待续。(本报记者 吴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