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湖北省南漳县,八百里金南漳,好一幅壮美图画:沃野平畴,错落有致;沮漳如带,大道如虹;城市乡村,相得益彰。
以生态立县,南漳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久久为功,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说:“南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未来在生态,全县立足底色找定位,提出‘生态产业化示范、转型升级示范、田园综合体示范、新型城镇化示范、治理现代化示范’的发展思路,探索山区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南漳实践。”
岸绿水清的“生态良策”
傍晚时分,南漳县城南湿地公园河畔的步道上,村民结队散步、舞蹈队踩着节点欢乐起舞。
“沿着河走走,心情舒坦,像逛公园一样。”水镜庄社区居民李博达每天晚饭后,都会外出散步。但如今,他选择了一条新路——走出家门,踏上蛮河河堤,围着南漳县全民运动中心转一圈,再顺着老堰沟健身步道回家。

难以想象的是,曾经的老堰沟健身步道,是掩藏于杂草乱竹间的黑臭小河沟。两年前,沿线居民从房屋背后伸出排污管,直通老堰沟。而这,又引来不少菜农来此圈地种菜,用这里的“肥水”浇田,同时把农药化肥带入老堰沟。
在南漳县城区,像老堰沟这样让人“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还有幺堰沟、防洪渠,并称“两沟一渠”,它们最终汇入蛮河。
变化,源于南漳县启动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去年10月,“两沟一渠”水环境治理工程正式启动,新建各类污水管53公里、分流井10座、调蓄池2座,对排水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截住污水直排,还百姓碧水清流,让“两沟一渠”生态实现长治久清。
南漳河库众多,域内有“沮、漳、蛮、渭”四大水系,大小河流187条,水库139座,水资源总量全市第一,人均占有量全市第二。治城必先治水,全县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确保3个国考断面和5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始终保持100%。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制定《南漳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治好管好9个四级流域分区,加快推进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河道清淤、防洪治理、灌区改造等14个、总投资35亿元的水利工程项目,推动流域水质环境、防洪灌溉能力整体提升。
做活能源经济,引进并开工了总投资120亿元、全省第二大装机容量的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年产值超20亿元,年纳税超2.5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4万吨。做活旅游经济,正加快推进投资1.7亿元的蛮河旅游航道项目,三道河、蛮河、长渠等开发利用将带动沿岸文化、旅游、餐饮、地产等流域经济发展。
生态治理的振兴路径
趁着晴好天气,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柳树林的“共享乐园”里,大人们打卡合影,孩童则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有水有林,空气也好,把过去的荒地改造一下,变成了周边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地方,还有不少县城居民来这儿露营呢。”村民张全太说。
2023年,南背村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把村庄变景区、把家园变乐园,在不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河道上架起一座木桥,营地里装上秋千、挂上风车、铺上石子路,成为周边群众的休闲乐园。
近年来,南漳县把生态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利用“时间存折”志愿服务积分奖励、“红色屋场”“鄂参与”平台等基层治理有效途径,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共同打造环境美好的幸福乡村。
干净的村道、生动有趣的文化墙、争相开放的月季花……行走在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黄莲树社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南漳乡村的美,吸引了在城里居住的蔡维华搬回黄莲树社区“安家”。“家乡变美了,我在农村种种菜、养养花,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农民。”蔡维华说。
“社区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高标准推进小公园、小花园、小菜园建设,形成了‘四季有花、景观优美、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亮丽风景线。”黄莲树社区党委书记廖远瑞介绍。
近年来,南漳县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设计“三国源头”“荆楚文化”“生态荆山”“乡村休闲”“沮漳踏古”等景观,逐步实现了乡村规划全覆盖、乡村建设全覆盖、乡村治理全覆盖。

九集镇泉水堰村,青山绿水间,白墙青瓦的民居点缀其中,十分养眼。
肖堰镇周湾村,万亩茶园迎来丰收时刻,采茶姑娘笑意盈盈。
东巩镇石峡坪村,村民自觉拿起扫帚撮箕,清扫庭院及周边道路上的垃圾。
……
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县先后完成了298个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创建2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走进天池山有机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尽收眼底。
群山逶迤处,翠碧茶垄间,茶农、采茶姑娘、游客的点缀,让海拔1200米的天池山有机茶园显得格外灵动。
在李庙镇刘坪村,从事茶苗繁育的茶农不在少数,村民马常菊是其中之一。她说:“春茶上市时节,每天采茶能收入100多元。”
天池山景区通过“三产融合”推动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当地开办农家乐18家,发展采摘园3家,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
茶,是南漳农民的“饭碗”。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0.5万亩,已有5620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5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1亿元。
生态,是南漳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围绕农业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激活水经济、林经济、寨经济、农文旅经济,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让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双坪社区地处南漳县东巩镇,2023年,全村仅食用菌单项增收3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元,一跃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近年来,双坪社区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创业能人,发展了286亩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建设1个年产600万袋的菌棒加工厂、800平方米的原材料仓库和316个香菇大棚,带动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南漳县县长陈栋表示,全县大力实施一杯奶、一袋米、一壶茶、一株菌、一瓶油“五个一”品牌建设工程,推动由“卖资源”“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实现从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刘俊 陈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