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还是组织建设,人才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机分子”,能从结构上立体地服务于乡村建设。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历史文化重镇徽州的最北端,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被誉为“徽州之源”,是徽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绩溪自古以来官、商、学者等名人辈出,人才,在绩溪发展史上一直是“点睛之笔”。

近年来,绩溪县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行动,在政策引才、平台育才、环境留才上下功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充实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村乡贤搅动民宿发展“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扬溪镇丛山村聚焦人才队伍,建强乡村振兴“排头兵”,打好“政策牌、乡愁牌、亲情牌”三张牌,实施“乡贤回归、能力提升、筑巢引凤”三大工程,吸引了乡贤凌军夫妇回乡及外地客商何伟等人来村投资兴业。
紧邻村党支部,丛山村老乡贤凌军夫妇打造的“笆篱山乡村艺术空间”不仅吸引了众多摄影、工艺、美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也成为了面向全镇留守儿童“永不打烊”的艺术启蒙地。身为已退休的艺术家,凌军夫妇本可以安享晚年,因心系家乡,两人毅然决定利用自身积蓄和多年艺术积淀投身家乡建设,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共建美丽乡村。
在镇、村两级的精心推介下,凌军夫妇从打造艺术空间入手,筑巢引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将一栋闲置农房设计改造成集展示、交流、制作、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笆篱山乡村艺术空间”,并以此为载体,先后举办了3届笆篱山艺术节和3届笆篱山音乐节,成为周边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丛山村地处扬溪镇北端,虽然自然风光优美,但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较小,凌军深知要想真正帮到村民,必须授之以渔。为此,凌军抓住丛山村的生态禀赋优势,开始帮助农户建民宿。指导改造住房、自费去省城垫资选购家具、到货安装……每一个环节,凌军夫妇都亲力亲为。同时,他们还利用自身资源,不失时机地邀请亲友观光,发展养生班等新业态,让外来学员们走进乡村,住进民宿。
凌军夫妇的辐射带动犹如搅动了“一池春水”,让这个昔日沉寂的小山村顿时灵动起来。众多乡贤和能人看见了丛山村巨大潜力,通过打造艺术空间、发展精品民宿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别样道路,“90后”小伙何伟便是其中一员。
2018年,来自合肥的何伟来到丛山村,创立安徽民间宿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发展精品民宿,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会同村集体共同打造“三味书屋”精品民宿项目,实现单天最高接待量100人。2019年,“三味书屋”获评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2020年,公司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
丛山村目前共有4户村民打造民宿,拥有40个床位的接待能力,先后帮助13人实现增收致富。丛山村通过“农户+村集体+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配套基础设施、集体资源、资金等入股分红,同步实施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劳务输出项目来增加经营性收入。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6年的1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50.17万元,2023年更是达到116.21万元,强势迈入绩溪县经济强村行列。
“兵支书”盘活乡村振兴治理新格局
在黄正担任板桥头乡庙山村党总支书记前,庙山村村集体经济仅20万元,村民主要以紫茄、菊花、山核桃、竹笋和养殖小黄牛等传统种养业为主,生产力落后。农田水利、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闭塞,村民饮用水质量缺乏保障。
面对庙山村的落后局面,2021年,“兵支书”黄正带领庙山村班子成员,厘清发展思路,深挖资源禀赋,把企业发展优势与当地生态优势、产业优势结合起来,重点打造“两小两花一点红”项目。
“两小”即通过流转土地发展15亩小香薯种植项目,既解决了耕地找回后无人管理的问题,又能带动村民务工增收;建成庙山村小黄牛养殖基地项目,全力打造本地小黄牛养殖、销售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两花”即紫薇花、兰花。庙山村通过培育壮大22亩天鹅绒紫薇花产业基地、拓展销售渠道,并努力把紫薇园打造成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建成60亩兰花种植基地,新建1.5万平方米兰花种植大棚,年产兰花3万盆,远销广东、福建等地。“一点红”即探索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利用1年多时间,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霞潭古建筑群建设成为占地320平方米的板桥头乡革命历史展览馆。

此外,数字化赋能也打开了庙山村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的新局面。“村内可享远程就诊、独居老人有了细心呵护、‘数字鱼塘’让管理变得轻松……”黄正说,除了从产业上为乡村振兴发力外,庙山村还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为村民送上“云服务”:作为宣城市首批数字乡村试点村,庙山村依托“数字庙山”平台建设,绘制智慧网、打造服务云、构建数据库,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便民服务、产业管理等领域。
黄正介绍,庙山村先后筹集资金30余万元,添置大屏幕、健康一体机、一键报警及红外感应设备、温湿度传感器、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花卉基地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等硬件设备,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让村民乐享新生活。
“我们天天同村民打交道,不帮群众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百姓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在村民眼中,黄正就是庙山村的“及时雨”,在他和村班子成员的努力下,2023年,庙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庙山村也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安徽省美丽乡村等称号。
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中,驻村第一书记同样是重要的谋划者和参与者。
长安镇梧川村充分利用选派干部资源优势,加强校地企合作,实施“高校行”系列活动。驻村第一书记申圣庆多次赴安徽大学等高校洽谈校地合作事宜,聚焦乡村振兴发展实际,开展座谈交流。截至目前,已有56名安徽工程大学师生、76名安徽大学师生到梧川村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深化校地合作。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带队到梧川村帮助规划设计沿路景观、文旅产品包装,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绩溪县将聚焦发展新需求,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各类人才,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深化校地协同育才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围绕人才工作需求营造良好生态,科学评才、合理用才、真心留才,让各类人才对绩溪一往情深、来绩溪一见倾心、在绩溪一展身手,加快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记者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