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无山不清无水不秀,从望关高速路口沿国道345、省道222,一路向南满目青翠,流水潺潺,民房、田园和谐分布,勤劳的人们在田地里、工地上挥洒汗水,处处欢声笑语,村村幸福安康。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才能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康县践行生态理念,全面深入推进“五美康县”建设,美好理念“涵养”秀山碧水;文农旅融合,依托绿色资源,美丽经济处处绽放……

美丽环境再出发
乡村发展“绚丽蜕变”
石翠林家位于阳坝镇梅园沟4A级景区,门前是一大片茶园,屋后葱茏树木。
“二楼、三楼建起两三年了,一直忙得没顾上装修,今年刚好有时间,准备好好拾掇一下。”石翠林说,“我们村子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自家的房屋装修也要匹配这份独特的美好。”
同样位于梅园沟景区的阳坝镇油坊坝村,每家每户都是小洋楼,入户道路、庭院卫生、用水用电、卫生厕所、5G网络等都实现高标准配备。
“我家的10间客房再加上农家乐收入,2023年的毛收入大概有20万元。”油坊坝村村民、“渡畔水居”农家乐负责人张先花说,“美丽乡村建设和景区开发让我尝到了‘甜头’,日子越过越好。”
油坊坝村是康县首批“三个共同”促振兴示范村,也是2023年度省级“和美乡村”。村党支部创办的梅子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创建“陇尚皇”品牌,通过组建劳务队、集中化管理、入股分红、消费帮扶等方式,着力打造以集中连片、多元培育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和茶产业链体系,吸收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从单一的人居环境改善到‘和美乡村’建设,阳坝镇不仅持续高标准推进基础建设,加大发展力度,在带领乡亲们稳步增收的基础上,还积极举办各种惠民活动温暖乡亲们的心。”阳坝镇党委书记王贵强说。
从阳坝镇梅园沟流域的老江坝、油坊坝村,到三河坝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再到长坝镇山根、福坝村,康县集中力量建设美丽乡村,350个行政村实现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打造不要门票的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形成了特色鲜明、效益明显、带动发展的“康县模式”。
绿色产业再提升
生态经济迸发活力
碧水白云间,触摸绿色生机;山水相依间,感知经济脉动。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康县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紧盯市场多元化需求,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发展多样化产业,建设体系化链条,促进融合化发展,绿水青山释放出的“生态红利”,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初夏,大堡镇漆树沟村的金色油菜花还在自由自在地摇曳,一群群蜜蜂飞舞其中,给整个山村增添了些许情趣;一座座“小洋楼”顺蜿蜒平整的通村公路错落安放,山坡上侍弄庄稼的大叔和寻找山野菜的大娘,与阳光相互映衬,好似一幅村居美图。
朱银喜领办的康县绿兴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当地“太平鸡”的又一个聚点,还是中蜂养殖基地,更是小杂粮、五味子、红树莓的“娘家”和繁育试验田。
记者跟随朱银喜来到了太平鸡鸡场时,只见近万平方米的山坡上,到处都是乌黑透亮的太平鸡。它们或聚于食槽边进食,或悠闲散步,或两两相斗,或互相追逐,或在树枝上飞上飞下。
“我们合作社的529箱中蜂去年采蜜4吨多,40亩五味子、10亩小杂粮、34亩苦荞收成都很不错。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我们这里开发的3亩红树莓试验基地也很成功。”朱银喜说,“去年我们合作社的毛收入大概有460多万元,人工工资支出了64万元。”
无独有偶,位于碾坝镇的康县康裕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联合带动全县8家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和蔬菜类种植,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00多亩,其中中药材种植推广1000亩、食用菌60多亩、蔬菜360亩。实现年销售2300多万元,年利润120多万元,带动周边12个村的289户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生态振兴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三河坝镇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下山入镇”,乡亲们搭乘生态搬迁的幸福“列车”,住在园区,就业在园区。三河坝镇党委书记万玉宁介绍,园区为乡亲们提供了120个就业岗位,可吸纳务工人员150名,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很好地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岸门口镇贾家坝村“52生态农场”酒坊传出阵阵果酒香,阳坝镇油坊坝村的绿茶炒揉新味道,碾坝镇安家坝村的草莓、圣女果刺激味蕾……康县大地的乡村,以绿色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特色经济附加值,着力构建、优化多元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新兴特色产业发展。
全域业态再融合
美丽经济“康味”振兴
看倦了城市喧嚣,寻一处静谧之处,领略乡村风貌、体验乡村民俗。岸门口镇贾家坝村“52生态农场”,成为当下诸多人选择的网红打卡地,更是莘莘学子的研学基地。
走进“52生态农场”,酒坊里芳香四溢、豆腐坊新鲜出锅的豆腐鲜嫩可口。贾家坝村村民黄守均烤(酿)酒已有几十年,他说:“别小看这小小的烤酒坊,它给我们‘烤’出了新希望。近几年游客越来越多,来品酒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走时还会买上不少馈赠亲朋好友。”
在4A级旅游景区岸门口镇朱家沟,全国首批甲级民宿“五福临门”总是游客不断,生意火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走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朱家沟,遇见自己向往的生活,也为世代蜗居深山的村民换了个活法。”如今已是朱家沟村产业发展“领头羊”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说:“朱家沟景区超高人气带动周边20个村近5000人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其中固定从业者人均旅游年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
近悦远来,悦豫且康。青龙山下的长坝镇山根村,利用全域美丽乡村打造的“桃园喜居”去年营业额突破100万元。“美丽乡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亮丽底色,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收入和幸福指数。长坝镇辖区的4A级景区花桥村、温泉酒店、‘一带一路’乡村论坛永久会馆、传统古村落福坝村、山根村等都包含在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事业中。”长坝镇党委书记张俊文说。
前不久举办的2024康县青龙山半程马拉松赛在“一带一路”乡村论坛永久会址鸣枪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运动健儿,再次站上“康马”起跑线,在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的康县长坝镇,用速度和激情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在尽情奔跑中,品味康县的自然生态之美、人文宜居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在康县的青山绿水间奋力跑出健康、跑向未来。
茶乡最美,生态茶旅。“六无”茶园是阳坝镇最美的绿色资源之一,是阳坝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阳坝在持续完善茶山步行栈道、茶屋、茶主题民宿等设施的同时,深入挖掘背后蕴含的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持续推出了“认购一亩茶,助农暖万家”、茶园采摘及观光等活动,并别出心裁推出“茶叶膳”12道特色菜品,吸引广大游客前去体验。
全域旅游催生“美丽经济”,多元构建绿色富民“聚宝盆”。康县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在域内三百里国省县道公路沿线栽植竹子、银杏等各类绿化树木,将公路沿线打造成为三百里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把沿线350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实现从单个景区的“单打独斗”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同心协力”。
生态振兴是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的应有之义,是落实乡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康县乡村沃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往北青龙山巅、花桥福坝、牧歌田园,往南梅园清婉、茶香四溢、鲜花常盛。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康县坚定地树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振兴路子越走越宽,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美好。(记者 牛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