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在浙江省平湖市的8个镇(街道)、114个村(社区),分布着400多个农民读书会,1.3万多名农民成了骨干会员,组织网络覆盖各村(社区)。去年,平湖市农民读书会开展各类读书活动1500余次,参与农民达15万人次,读书会“一镇一品”阅读品牌全面建成并得到有效巩固。

在平湖市乡村里,有一群人开始捧起书本,办起农民读书会,让阅读重新回归生活,让书香气充盈田间地头。他们读经典、话传统、说老故事,不亦乐乎,在书香中缓解劳作辛劳、传承耕读文化、激发创作热情,农民读书会成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新生活:手捧书本闻书香
“今年‘双抢’必须在8月10日前完成,大家都加把劲……”在平湖市新仓镇举办的“再见‘双抢’”主题阅读分享会上,61岁的石路村村民陈球英和其他几位村民绘声绘色地再现了过去“双抢”农忙时,村干部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求富求美的故事,引得现场近百名村民掌声连连。
像这样的读书会,从2016年开始,在平湖乡村遍地开花,一部分是像陈球英这样利用自家场所自发组织,一部分则是由原先的村图书馆组织演化而来。
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农民已经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能拥有更多的闲暇“手捧书本闻书香”,过上“新生活”。

在平湖市图书馆新仓镇中华村分馆,除了周一闭馆时间,每天午间都有20多人自发来到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分享,常态化的读书会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很多人天天来报到,他们已经习惯每天花一些时间来读书看报。”中华村原宣传委员陈雪英介绍。村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了,原本的图书馆倒显得有些局促了。2016年,中华村将一座电影院改造成了升级版的文化礼堂,在三层楼的宽敞空间里,划分了更多不同功能的场地。经过一年的筹备,中华村的“七彩农民读书会”和“有志青年读书会”正式成立。
2018年起,平湖借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力推动“书房、书屋、书吧”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完善的“农民读书会”基础网络。
为了让农民更多参与到读书会中,平湖市以农民为中心,避免追求高大上、假大空等脱离实际的做法,在组建形式上亲近农民,将农民读书会建在文化礼堂里、建在企业里,建到党员先锋站里、建到农民家里,让农民抬脚就能走进书的海洋,得闲有书读。
在全国文明村中华村文化礼堂3楼图书馆阅读区,83岁的胡新荣、77岁的杨明其等村民正在阅读报纸,他们表示:“在这里的读书会也是分享会,是村民社交的新方式,是村民精神生活的缩影。”
新变化:农民读书会蓬勃发展
在全国文明村平湖市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礼堂书屋,《沈家弄村村志》副总编辑、沈家弄村原党支部书记陆琪与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求富求美的故事,以此激励青年人奋进。陆琪告诉记者,退休后参与编写了《沈家弄村村志》,这是嘉兴市第一部村志,编写过程也让他积攒了不少村史知识,更促使他把读书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了村里农民读书会的“领头雁”。

依托农民读书会,平湖还为农民展示丰富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大的平台。农民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农民读书会不仅让阅读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还以阅读为基础,让农民自发形成内驱力,巩固和增强农民“终身学习”的态势。
如何让农民读书会出现在更多的田间地头,让更多农民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平湖市图书馆馆长谢红叶说:“从去年开始,我们以乡村为根据地,探索农民阅读新形式,挖掘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神话、非遗曲目、平湖竹枝词、地方美食、方言故事等内容,将其录制成音频,建设‘乡音弥漫’声音书局。同时,以‘悦心听读本’为载体,将地方文化传送给群众。”“乡音弥漫”声音书局已经成为农民读书会的一个重要衍生文化项目。
平湖农民读书会的蓬勃发展,让田间地头盈满书香气。在农民读书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平湖市更多农民爱上了阅读,农家书屋、城市书房、图书馆成为越来越多人常去的地方。
新场馆:以文促富乡土文化“活”起来
根据2022年出台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定义,乡村博物馆是指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一直以来,博物馆拥有着天然的文化属性,不但能传承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而且是当地的文化客厅。而乡村博物馆作为记录乡村历史变迁、地方文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带动文化共富,打造高品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途径。

乡村博物馆,承载乡村历史与文脉,是根植于乡村、留住乡村记忆、文旅融合背景下应时代而生的产物。
近几年,平湖市将有基础、有意向、有实物的展示馆、记忆馆进行提升整合,乡村博物馆让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遗珠被拾了起来,几乎被遗忘的乡土文化重新得到了珍视。平湖已建成的14家乡村博物馆成为散布在乡村的一道独特人文风景。
立足本土乡村,挖掘文化特色资源,这是建设乡村博物馆的前提。依托红色资源,平湖市打造了许明清烈士纪念馆等红色主题场馆。依托箱包等传统产业,平湖市已建立阿海箱包文化记忆馆等一批乡村博物馆,既展示特色产业发展历程,又为企业带去充足客流。依托非遗民俗,如糟蛋、酒文化等,打造了钟溪酒文化展示馆、平湖糟蛋非遗文化展示馆等乡村博物馆,将非遗保护和文化展示相结合……
乡村博物馆是一项艰巨而深远的乡村文化工程,平湖将有序有度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突出特色化,突出“一村一品”,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提升规范化水平,走出一条以文促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乡村博物馆,不仅能让乡土文化浸润人心,还能点亮村民共富之路,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如今,在平湖,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正串联起乡村特色资源和市民游客,让乡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