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黄淮平原南部,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
围绕产业发展新高地、水秀宜居文明城、民生幸福示范区三个定位,灌南县深入实施项目攻坚、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党建引领五大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高质量发展水平位于苏北前列。
“三农”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唯有全力达到“长板”更长、“短板”不短、机制更优、底线更牢,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灌南,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小葡萄串起“大梦想”
初夏时节,灌南县新安镇闸北村葡萄种植园大棚里,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诱人。“葡萄园栽培的品种主要有‘阳光玫瑰’‘夏黑’等,亩产量1500公斤左右,大多销往上海、南京等地市场。”葡萄园负责人相孝芳介绍,“今年的葡萄长势特别好,品质肯定有保证,到了6月份,第一批夏黑品种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为带动葡萄产业向高标准、绿色化、智能化产品转变,灌南县聘请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及部分乡镇建立限根栽培示范园,制定设立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产储运销各环节技术规程,出台葡萄标准园及农产品准出制度,建立农资投入档案,创建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在做好线下市场的同时,瞄准电商平台,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结合冷链物流系统,将葡萄送到了全国各地。
“在专家们精心指导和培养下,葡萄品质越来越好,村民收入越来越高,葡萄管理技术人才也在逐年增加。”位于张店镇的灌南县居丰园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海潮说。通过参加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居丰园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从最初不到5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年销售额达到1800多万元。带动周边160多名村民就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作为全省最大的大棚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灌南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年总产量4万余吨,总产值达10多亿元,带动了8000多人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今年预计仅“阳光玫瑰”一个葡萄品种总销售额将达到6亿元,真正为灌南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近年来,灌南县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通过成立葡萄产业联盟、举办葡萄节等方式不断提升葡萄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已成为江苏最大的钢架大棚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及优质高效生产典型。先后建成田楼、张店、李集、新安等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1个,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灌南地处北温带南缘,暖湿季风气候条件下,雨量充沛,环境湿润,十分适宜食用菌种植生长。依托天然资源禀赋,近年来灌南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逐渐形成了“小蘑菇,大梦想”的强势崛起。
灌南县现代农业园区内,集聚了50多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走进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蘑菇养殖车间,工人们各司其职、忙而有序。发酵槽上,一朵朵白色的蘑菇,正在安静的生长。“我们生产全程不使用消毒剂、杀虫剂,所以裕灌的白蘑菇,是可以生吃的。”裕灌公司副总经理陈锦河说。
一般农民大棚种植一年只能收获一茬,每平方米产量不足10公斤,而裕灌公司的工厂化种植,一年生产周期可达8.4转,即8.4茬,“现在我们平均日产蘑菇近100吨。鲜蘑菇销往国内各大城市,罐头则外销至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上海地区,年销售额就能超过一个亿。”陈锦河介绍。
以裕灌公司等龙头公司为主导,灌南县在引导、培育食用菌企业扩规模、强产能等方面下足功夫,按照“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走出了一条精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打造了食用菌产业集群,带动了整个产业规模化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不仅拉动了地方经济,更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除了直接带动就业人数500人外,还通过收购麦秸秆、鸡粪等原辅材料,以及拉动运输、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1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除了坐拥亚洲单体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以外,灌南县的杏鲍菇产量也占据了全国大约三成的市场。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杏鲍菇良种创新基地”,创新开发了杏鲍菇液体菌种工厂化袋料栽培新模式,单个杏鲍菇菌棒可生产杏鲍菇600克以上。灌南县依托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兴建了中国农科院(灌南)食用菌产业园、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科技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小水产做出“大文章”
“今年前期气温适宜,光照适度,水草长得特别好,所以大闸蟹长势喜人。”行走在蟹塘两侧,看着一只只趴在水草上的大闸蟹,养殖大户宋成伍说,“依靠先进的养殖管理模式,螃蟹一般在中秋节前10天就能上市销售,满足消费者的节日消费需求。”

灌南县域内河流纵横交错,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水域生态资源,已有30多年大闸蟹养殖历史。作为灌南县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灌南大闸蟹目前的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
在新集镇夏庄村小龙虾养殖基地,一大早过来购买龙虾的商贩络绎不绝。
“这两年不管是小龙虾还是水稻,产量高、品质好,都不愁销路,去年我的200多亩地,净赚了好几十万块钱。”养殖大户马丙富说,“有了县水产指导站的及时指导,根据技术员的建议,及时调整水的pH值、溶氧量、氨氮比及亚硝酸盐浓度,促使水草生长旺盛,加上今年的虾苗比较大,所以今年的小龙虾又获得了大丰收。”
“一般亩产350斤左右,每年的亩产值可达4000元左右,抛去各项成本,纯收入2500元左右。”灌南县井如家庭农场负责人温井如说,“龙虾起捕结束后,正好赶上栽种水稻。虾田米产量高、口感好,市场价是普通大米的两倍以上。”
自2017年示范推广“稻虾轮作”以来,灌南县在江苏省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通过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亩均增效2000多元,经济效益显著。经示范推动,灌南县已推广“稻虾轮作”面积近7万亩,改变了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实现粮食、水产双丰收。

“‘稻虾轮作’让土地更肥,集资源节约利用、绿色生态、富民增收于一体,所以特别受老百姓青睐。”灌南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韦娟说,针对养殖户们越来越多的技术需求,县农业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大线上线下培训力度,促进了小龙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
灌南县还加大蔬菜新产品、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指导菜农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种植,增加蔬菜的产出效益。各地还建起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调优结构、培育基地、发展能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6.95万亩,总产量达110.5万吨,全县绿色蔬菜占比达68.87%,“蔬菜地”成为了“聚宝盆”。
这两年,灌南县“尚氧”田楼大米、“苏灌”有机米分别荣获“江苏好米”特等奖和金奖,北陈集镇获评省级“味稻”小镇;生猪存出栏95万头、家禽存出栏1130万羽、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达28.5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7.54亿元,同比增长3.2%;“灌香南得”“灌品天成”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首批签约进驻企业12家,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彰显乡村振兴新效能。(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刘华玉 孙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