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河南商水 渔网织出富民梦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6-14 15:47:58 作者:李向东 编辑:刘伊玲 责任编辑:张春嫄

“全县现有渔网生产企业398家、渔网加工小微企业536家、渔网收发点3万多家、从事渔网编织人员7万多人、分布在全县20个乡镇500多个行政村,年创产值25亿元,生产的渔网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亚、欧、美等国际市场。”近日,河南省商水县渔网协会秘书长、河南省汇乐生态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省优秀军创企业家”夏运峰表示。

在全国最大的渔网渔具集散地——商水县练集镇占地280亩的中杨庄产业园区,可以看到,到处都是大型渔网生产厂房。河南省汇乐生态渔网有限公司就在中杨庄产业园区内。其网布生产车间,60台大型全自动数字化渔网经编机在不停地运转,工人们在认真地检查是否有断线现象。

夏运峰(左一)在公司生产车间观察全自动数字化经编机运行情况(乔连军 摄)

“一个工人负责3台经编机生产,实行日夜轮班制度,机器全天生产。因为公司近日与外商签订上千万元渔网编织订单,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班加点完成。”夏运峰介绍赶制订单情况。

一堆原材料,是如何变成高质量渔网布的?在夏运峰的带领下,记者在生产车间见证了渔网布的“诞生过程”。工人先把袋装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倒进搅拌机,然后再设定好配备参数。不一会,经过搅拌、加工、合成等工序,一根根犹如头发丝般的渔网线“应运而生”。再经过冷却等一系列工序,渔网线逐步集结打捆,最后,成捆的渔网被运往经编车间,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按照客户的需求被编织成型号不一、尺度不同的渔网布。记者了解到,汇乐生态渔网公司是商水县渔网编织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年生产渔网布、防鸟网、遮阳网、盖土网、爬藤网、防冰雹网等网布2000多吨,年产值4000多万元,产品除了销往国内10多个省外,还远销俄罗斯、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并帮助商水县100多名退役军人创业和3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编织渔网致富。

河南省汇乐生态渔网有限公司网布生产车间(乔连军 摄)

商水县渔阳渔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汇乐生态渔网有限公司的合作伙伴。公司年生产生态渔笼500万条,用于人工养殖、坑塘捕捞、稻虾养殖等,年生产总值1.2亿元。“公司以渔网生产、开发、销售为主,材料采购大部分来自汇乐生态渔网有限公司。这些年,我们合作非常愉快,实现了互利双赢。”商水县渔阳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福利说。

夏运峰介绍:“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练集镇、黄寨镇、平店乡为中心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渔网渔具生产加工基地,年销售渔网1亿条以上,成品生产量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2018年经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实地考察后,被授予‘中国生态渔网之乡’称号。”

商水县渔网编织产业发展起始于2012年,是商水县“巧媳妇工程”的第一大产业。商水县有10万留守妇女因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打工,为了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商水县实施“巧媳妇工程”,并将渔网产业作为“巧媳妇工程”一大产业。全县创建160个“巧媳妇工程”小微企业,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巧媳妇工程”小微企业提供财政贴息贷款、解决建厂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全县渔网生产加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4年时间,全县渔网生产加工企业达到200多家。为展示巧媳妇技能风采,商水县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渔网编织大赛,全县20个乡镇500多名巧媳妇参加比赛,各乡镇也每年开展一次渔网编织大赛,并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

同时,对从事渔网编织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实行免费技术培训、赠送渔网编织操作台,目前从事渔网编织人员达到5万多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并带动周边县市区10多万人从事本行业。

为方便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困难户在家门口就能领到渔网加工材料,200多个渔网生产企业、加工厂在全县20个乡镇设立2万多个渔网分发点,实行送料上门、技术服务上门、收渔网上门服务方式,使从事渔网编织的人员越来越多。

舒庄乡是渔网编织之乡,全乡4.7万人,长年从事渔网编织的人员达到4000多人。为鼓励留守妇女和老人编织渔网增收致富,全乡为1200个渔网编织能手奖励渔网编织(推车式编织台)设备,帮助4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渔网编织实现脱贫致富。王献花曾是杨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她增收,商水县工商联驻村干部牵线从汇乐生态渔网公司引进渔网加工材料,建立了一个渔网收发点,王献花不仅自己编织渔网增收,还负责为杨集、北王张、王楼等10个村庄的200多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发放渔网加工材料、收集编制好的渔网,为渔网编织人员发放加工费,短期内王献花就实现了脱贫增收。

舒庄乡位木营村的周艳芳,由于照顾2个幼小的孩子留守在家。在时任乡人大主席马永梅的帮助下,她在村里建立了一个渔网收发点,带领当地300多名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编织渔网致富,被县工商联、县人社局和乡政府评为“返乡创业标兵”。

走到杨力的家门口,就听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我保国臣······”一段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唱段,老杨和老伴、儿媳李华正在一边听戏、一边编织渔网。“这个渔网叫渔网笼,我一天能编织5个,每个加工费10元;我老伴手快,她一天能编织6个,我们老两口每天收入110元。”老杨说起来,老两口满脸都是笑容。李华指着一个刚编织好的地笼子渔网说:“听罗总说,如果把这个渔网打个包、贴上标,在国外能卖80元。”李华所说的罗总名叫罗国章,是商水县龙巢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商水县渔业协会会长。

2005年,罗国章回到家乡平店乡创办龙巢网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罗国章的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经过10多年的打拼,公司已有30个渔网编织分厂、40个联系点,并在商水县和周边县建立“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示范点123个,吸纳2万多名留守妇女和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1.6万多元,带动30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公司每年生产各类渔网300多万条,产值1.5亿元,产品销售20多个省市和俄罗斯、泰国、越南等10多个国家。“以前发愁生产的渔网没有销路,现在每天都紧张地赶制渔网,供不应求。目前,公司的渔网已经走出国门,发往全世界。”罗国章表示。

商水县把渔网编织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渔网产业对城乡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按照“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和“公司+分厂+联系点+农户”的产业振兴模式,将渔网编织产业拓展到全县136个村,把众多农家小院变成了渔网加工点,把众多农户变成了产业工人,成功带动致富2.12万人,户均增收1.4万元。(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乔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