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潜山市,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更有“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的天柱山风光闻名遐迩。
去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其中潜山市是安庆市唯一上榜县(市、区)。
近年来,潜山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特色村镇,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和农业农村资源,创新扶持政策和生产经营机制,致力于将文化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旨在不仅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远方”。
以陶为魂塑高地
“这座古窑始建于清代,窑身长达百米,窑脊凸出于地面,形如龙背,窑背底部设130个鳞眼洞,用于投柴和观火……”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程柏全说。在潜山市痘姆乡的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内,有一处古窑依坡而建,由窑头、窑身、窑尾三部分组成,长约百余米,宛如卧在山坡上的一条“长龙”,这便是为当地人称道、至今仍在烧陶的百米古“龙窑”。
痘姆古陶又称痘姆陶器,是潜山市的传统名牌产品之一。痘姆制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薛家岗文化时期。在鼎盛时期,相关从业者达到数万人,周边地区的坛坛罐罐、盆盆碗碗大多出自痘姆。

采访间隙,一名陶工托运着十几块厚实的陶土从龙窑旁边经过,很难想象痘姆陶最终的身形脱胎于这些暂时看上去干巴巴的土块儿中。痘姆成为“陶乡”并非偶然,乡域内蕴藏有大量富锌富硒富铁天然陶土,而这些正是制备陶类产品的上乘原料。
“烧窑是门很深奥的技术,作品的成败取决于人、土、火、柴、窑和季节、温度、湿度之间的结合。”陶工介绍,为做出品质上乘的陶器,陶工们有时甚至需要三天三夜轮班倒,做到轮流添柴、专人看火,直至窑温达到1200多摄氏度以上。
目前,痘姆古陶的核心技艺“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痘姆乡也已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我们身上承担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的责任更重了。”程柏全表示,这不仅是对其传统工艺和历史价值的肯定,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影响力。
“非遗”优势还需“产业”塑形。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特色村落”“非遗+研学”的方式,开发古陶文创新产品,助力打造特色陶村。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乡村游、研学游,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
此外,依托得天独厚的陶文化资源禀赋,痘姆乡以国家级非遗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为抓手,建成陶宝馆、陶艺体验馆等文化场馆,打造以陶文化为核心的文旅文创综合示范区,先后举办痘姆古陶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同时建设痘姆陶国际实创基地,着力打造国家级非遗文创开发、非遗活态化传承、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场景化体验的平台和载体,积极推动古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升古陶国际影响力。
“痘姆乡将进一步做活千年陶文化,做美人居环境,做优农文旅产业,做强村集体经济,加快构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主题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续写痘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潜山市痘姆乡乡长许一村表示。
以山为伴探振兴
天柱山镇茶庄村地处5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腹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其种茶、制茶、饮茶的技艺和文化延续传承至今,是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舒州贡茶”主产地。依托村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质的“三富”茶资源,茶庄村形成集景区、服务、茶旅于一体的强村富民“三缸驱动”模式,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近年来,茶庄村村民抢抓打造环天柱山高端民宿集群契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返乡深耕“民宿+”,用当地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健康养老等丰富民宿内涵,为游客提供望得见绿、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旅游体验,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截至4月底,茶庄村中高端民宿共计16家。涂何军、仰宁夫妻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2012年,为了家庭生计,涂何军、仰宁两人暂时离开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踏上南下列车,过上了“南漂”打工生活。“虽然在外工作工资还算可以,但考虑到孩子太小,所以我们夫妻俩最终决定回家乡发展。”涂何军说,2014年,夫妻二人回到老家天柱山镇茶庄村。期间,有过营商经验的仰宁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很快,便干起了导游工作。2015年,夫妻俩投资200多万元,在自家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而随着天柱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让游客尽情欣赏自然美景、融入当地生活、感受人文情怀。2021年,仰宁和家人商量,决定再投资50万元办民宿。“我们想要做民宿的想法,还是源于游客的建议。游客说他们来天柱山,不仅仅想爬个山,住一晚、吃一顿饭就离开,而是想要更多地了解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慢节奏生活。”仰宁说,憧憬于民宿的美好未来,夫妻两人为之用足了心思:亲自设计装修风格、挑选家具、布置房间。同时为了让游客能够感受到茶庄民俗文化和特色小吃,仰宁还参加了厨师、茶艺技能培训。
涂何军、仰宁夫妇只是潜山市民宿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依托美丽的山水风光,潜山市大力发展“原味风貌、风味美食、韵味主题、品味配置、趣味营销、回味服务”六味民宿,建成了环天柱山中高端精品民宿集群。“皖美潜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原本寂静的潜山乡村热闹起来。
在推进民宿产业发展中,潜山市从设计理念上下功夫,在体验内容上做文章,差异化发展、个性化打造。积极引导民宿业主引入特色餐饮、健康休闲、文创产品、户外运动、会议接待等配套业态,满足休闲度假、旅途住宿、农事体验、工艺研学等不同需求。同时,为推动潜山民宿的快速发展,潜山市先后出台《潜山市民宿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政策扶持、公共服务、项目用地、证照办理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着力推动民宿集聚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
如今,潜山民宿正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场景化发展,各式各样的民宿,已成为游客追寻的“诗与远方”。
下一步,潜山将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为契机,坚持“文旅兴市”战略,发挥天柱山引擎带动作用,抢抓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不断丰富文化产业产品业态,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记者 吴昊 通讯员 余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