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吉林集安 文化与乡村融荣共生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6-29 12:38:16 作者:王天武 编辑:刘伊玲 责任编辑:张春嫄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聚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吉林省集安市积极探索创新,坚持以文化振兴为引领,通过涵养乡风文明、发掘乡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石镇黄柏村(崔红日 摄)

阵地建设

培育引领新风尚

在新时代背景下,阵地建设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引领新风尚的重要抓手。集安市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农家书屋提档升级。目前,全市现有农家书屋127个,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并不断丰富图书种类,做到常添、常换、常新。积极引导学生、儿童、村民等定期到农家书屋读书学习,培养辖区群众看书学习、接受新知的兴趣。在全民读书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庆节、寒暑假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活动等时间节点在农家书屋开展各类读书阅读活动,丰富学习载体,拓宽学习渠道,带动大家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乐学习,以点带面,串珠成链,逐步形成全民阅读新风尚,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村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同时,集安市将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集中整合阵地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将便民服务中心、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活动室、科普教育功能室和室外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阵地,盘活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资源公共服务阵地资源264个,活动资源71个。同时,规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组建乡镇(村)志愿服务队伍138支、2169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年均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教育、扶贫帮困、医疗健身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均超300场(次),持续提升乡村文化供给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向更高质量发展。

麻线乡江口村(朱毓峰 摄)

深耕本土

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

集安市坚持“四以四为”总要求,秉持“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产业支撑”发展总思路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设总原则,依托高句丽历史文化、鸭绿江渔猎文化、抗美援朝红色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等人文底蕴,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发展路径,凝练出了“下解放·援朝首渡”“下活龙·渔坞”等亮丽名片,全力打造了“鸭绿江畔·二十八村”最美乡村特色品牌。

一方面,文旅融合项目强化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带动经济繁荣发展。下活龙村位于集安市著名风景区老虎哨库区中游,这里的村民世代靠捕鱼为生,手口相传的捕鱼技艺更为小村增添了文化气息。经过几年的发展,造就了以高句丽渔猎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下活龙“渔·坞”品牌,初步形成集边境风光、渔猎文化、渔坞民宿、农事体验、创意工坊、乡土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栖息地,先后获得吉林省级“乡里农创园”、吉林省级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吉林省级4A级旅游运营单位、吉林省级首家“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青石镇黄柏村(宦立鑫 摄)

另一方面,文旅融合还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凉水朝鲜族乡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深入挖掘独有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永泉村寨自运营以来,已经连续承办了七届朝鲜族民俗文化节,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通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赏花经济与朝鲜族民俗文化等多业态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参与体验朝鲜族秋千、跷跷板、弓箭、投壶等特色项目,品尝正宗的朝鲜族美食,观看民俗表演等,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集安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刘铮华 摄)

文化支撑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集安市积极引导边民发展蓝莓、五味子、板栗、蜜蜂、渔业养殖等多样化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深化拓展人参、葡萄等农特产业链条,提升乡村产品的附加值。集安是中国人参之乡、吉林省人参主产区之一、全国边条参唯一产区,经过多年打造人参文化品牌,开发出系列高附加值的人参产品,进一步提升人参的产业价值。现已开发出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四大系列600多个品种。人参加工龙头企业益盛药业、康美新开河已申报糖、茶、饮料等人参新资源食品59种。同时,通过深化媒体合作,大力推介人参、冰酒等特色产品,集安市的“节气”效应日益凸显,持续提升“野山参节”“冰酒节”“枫叶节”“梨花节”等一系列知名节事品牌的影响力。

做大做强全市特色产业,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对人参、冰葡萄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基地建设、新品研发、建立产业联盟(协会)、提升产品质量等目标任务落实,努力实现人参、葡萄产业由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充分挖掘多姿多彩的乡村地域文化资源,突出发展种植和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农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光伏发电、休闲康养等特色产业,对其进行精准定位,造就了清河人参、地沟蓝莓、钱湾苹果等品牌,并与市场结合形成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引导农民稳定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和经济动力。

集安市钱湾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有近60年的种植历史,有苹果、梨、李子、杏、葡萄等20多个水果品种,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产量800多万斤。在政府的扶持下,当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并且鼓励村民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采取政府引导、党员带头、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围绕“民宿、农家乐、采摘”这一主线,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游,全村旅游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村民们纷纷投身于水果采摘和深加工产业,精心打造了40余个采摘园,并开发出了一系列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包括风味独特的水果煎饼、口感鲜美的果干以及丰富多彩的果宴菜品。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发展产业带,将“果”文化做成“果”经济。

在吉林省集安市,乡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和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王天武 通讯员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