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人才资源的协同整合。因此,要打通人才引进队伍壁垒,聚集力量整合、资源整合、工作整合,以人才资源“一把火”,点亮乡村振兴“满天星”。
甘肃静宁,这座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小城,40多年来先后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优秀学子。他们在祖国建设和发展的前沿阵地奋斗拼搏、创新创业,树立了良好的静宁形象,也积淀形成了静宁发展的雄厚人才资源基础。
2021年中秋节前夕,静宁县委、县政府发出的《致静宁老乡的一封家书》,在静宁籍在外人士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激起了在外游子反哺家乡的强烈共鸣。因势利导、创新举措,也由此拉开了以静宁籍在外人士为主要工作对象的人才振兴“归雁工程”大幕,成功蹚出了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政策搭台创环境
激发“归雁”回乡热
这份《实施“归雁工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静宁县“归雁工程”行动实施方案》,从工商准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权益维护等13个方面对雁归人员予以保障,凸显了静宁县委、县政府为雁归人员铺好路、筑好巢、安好家的诚意。
摸清底子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为了掌握在外静宁人士的详细信息,县委号召全县上下用好“关系网”、打出“亲情牌”、转发“引雁贴”,广大干部群众争做“引才大使”,一场浩浩荡荡的网上引才行动全面展开。
静宁县归雁办副主任魏永牛介绍,当时在大力招引登记的同时,县“归雁办”加强业务跟进,按照引才登记、审核分类、归口承接、回访交流、包抓包联、跟进落实、督促见效六个环节梯度推进业务工作,每名登记对象都分解给具体的业务部门和县领导,相关部门主动与库内项目成熟、方向明确的在外静宁籍人士沟通对接,积极落实他们回乡创业或筹办实事的合作意向。
静宁县归雁工程引才登记小程序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引才入库各领域优秀人才3.2万余人。根据专业领域和行业特点,分类设置育人、文艺、医护、智库等“十大雁阵”,归雁讲堂、归雁门诊、归雁门店、归雁基金等“十六个载体”。
心系家乡归故里
情报乡梓助振兴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从事品牌策划工作的王星,在“一封家书”号召下,带着自己优秀的团队踏上了反哺家乡的道路。随后,王星多次返乡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决心放手一搏,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品牌理念,以苹果产业链的延伸产品为突破口,“一头挽着城市,一头牵着农村”,在小苹果上做“大文章”。

2019年12月,王星成立了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搭建了“西物优品”电商平台,注册了“甘小星”苹果零食独家品牌,线上销售“甘小星”苹果脆3万余件,直播间创收80余万元,营业收入达170万元以上,让全新的商业模式落地静宁。
短短一年时间,王星把苹果轻度加工,开发成深受大家喜爱的网红食品——“甘小星”苹果脆、苹果茶、苹果粉、苹果蛋糕等绿色食品。
作为公司自产自营的“静宁苹果”系列加工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类开发,还是产品本身的生产细节以及包装设计,王星都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力争让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印上“静宁苹果”的烙印。
王星说:“作为‘归雁’,我的职业是一名品牌策划人,看到家乡百万亩果园这么好的平台后,决定回乡创业。我利用当地资源创立了苹果深加工工厂,并在延链补链上融合创新求突破,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突出人才重引育
凝心聚力解民忧
自实施“归雁工程”以来,静宁县创设了在外静宁籍人士回馈家乡的平台阵地“医护雁阵”,当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创建“归雁门诊”,和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人民医院等5家省级医疗机构对接。
先后邀请省内外静宁籍医学专家60余人,开展义诊、业务指导、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20余次,指导完成疑难手术20余例,受益群众2200余人。育人雁阵邀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世年等专家教授在文萃中学、静宁二中开展专题报告,建立交流学习工作机制,助推全县教育事业特色化办学、内涵式发展。
“我是从静宁走出去的,县里实施归雁工程,为我提供了回报家乡、为患者奉献一点绵薄之力的机会,我很乐意利用休息时间,来静宁坐诊。”“归雁门诊”专家李致远说。通过“归雁门诊”的带动作用,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同时通过省级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服务水平,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打通就业直通车
助力“雁阵群飞”
随着“归雁工程”的稳步实施,静宁县“人才人事利民行动”也在有力推进,人社领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宣传推动人社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落地,充分发挥政策协同和集成效应,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静宁县人社局结合“归雁工程”开展的“直播带岗”活动,汇集42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8471个,开展线上线下“春风行动”专项招聘会21场次,为全县重点产业链注入“源头活水”。
加强返乡创业重点人群、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为356名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932万元,并实施“三年百万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资金补贴241万元,“归雁经济”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大学毕业后,马燕妮在静宁人社微信公众号上获取到企业招聘信息,提前了解了具体的岗位要求及薪资待遇,通过参加现场招聘会,成功匹配到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出纳岗位,“公司薪酬待遇不错,每天的工作也很充实,工作后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了人生价值。”
结对帮扶献爱心
归雁返乡报桑梓
携资引智牵线搭桥,投资家乡振兴家乡。静宁县在全面实施“归雁工程”进程中,搭建起静宁籍在外人士反哺家乡的广阔平台,号召引领广大在外静宁籍游子关心关注家乡,用真心、动真情、出真力,全面推进“结对帮扶·爱心静宁”工程建设。
2023年以来,静宁县以“弘扬传统美德,回馈桑梓故里”为主题,结合“结对帮扶·爱心静宁”工程,通过微信群、服务站例会等多种形式发送“爱心静宁”工程倡议3000多条,举办归雁工程“爱心静宁”募捐座谈交流会4次,筹集“归雁爱心”基金129.21万元,103名归雁人士与县内受助对象完成“一对一”结对,78名归雁人士、爱心人士与112名困难儿童结对,广大归雁人士以家乡情怀诠释了德润桑梓的新高度。
“作为一名静宁籍在外人士,能够为家乡作一点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在‘家家一元捐’活动中组织山东区域静宁籍爱乡人士为全县12名困难学生捐款,协助其他联络服务站在全县开展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山东区域老乡开展‘书香静宁’的捐书捐资活动。爱心捐款不在多少,主要体现了在外游子的暖暖心意。”青岛联络服务站站长陈克平说。
深耕资源显优势
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静宁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持续放大“归雁工程”集聚效应,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全员出击、招大引强,先后赴京津鲁等地开展招商15次,引进中国华能、中国医药“世界500强企业”2家,累计对接洽谈“归雁工程”项目137项、金额179.7亿元,完成投资40亿元。加快新时期产业转型、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综合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锡航农业界石铺镇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就是静宁县归雁工程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对于静宁县的营商环境,基地的负责人余家杰深有感触。“项目1个月洽谈达成合作意向,1个月完成土地流转和场地平整及通水通电,1个月内完成项目立项、环评报备和养殖审批备案,这得益于静宁县的优质服务和一流营商环境。”余家杰感慨道。
悉心筑“暖巢”,引得“雁归来”。乡村振兴这块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为“归雁”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静宁县将持续把推动人才返乡创业兴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提质、跨越赶超的关键举措,打造人才平台强磁场,强产业、兴农业、蓄动能、谋发展,与众归雁一起展翅腾飞,抢抓机会,乘势而上,努力把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能和创新创业的活力,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一隅出彩为全域添彩。(记者 牛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