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福建东山 党建引领乡村“善治”之路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织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6-29 19:43:51 作者:黄长秋 编辑:刘伊玲 责任编辑:张春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5月27日举办的福建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上,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表示,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作为此次会议的举办地,近年来,东山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来水”“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公共服务越来越优质、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东山县按照系统谋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思路,推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东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文海波表示。近年来,东山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思路,扎实开展农村“三资清理”、落实“破冰消薄”计划,推动2023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全县61个村中有31个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挖掘文化 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杏陈镇磁窑村党支部书记曾镇文说:“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2.75万元,是‘破冰消薄’计划中的薄弱村。”

磁窑村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的转变,这背后是当地在多方尝试和不断优化中寻求最佳方案的努力。

磁窑村是东山县高速进岛第一村,全村分设3个村民小组,共有172户。大多数村民以种植果蔬、粮食和养殖泥蚶、龙须菜、鱼类、对虾、螃蟹为主,村集体几乎无经营性收入。

为提升磁窑村集体经济,磁窑村党支部全面推进党建、产业发展、村容整治、文化提升等工作。曾镇文表示:“相传在宋代,村子建有8条窑炉生产青釉瓷器,产品畅销海内外。因此,我们以宋代古窑遗址为点,打造‘宋窑文化’,突出人文特色,致力发展旅游项目。”

磁窑村突出“古村”“古窑”文化元素,以打造“古窑古厝与海”为主线,补短板、夯基础,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争先创优树标杆“八个一”活动,致力建设富美古窑新村。如今,磁窑村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已先后建成窑山公园、宋古窑遗址、龙窑景区展示馆、廉洁教育基地、渔人码头等。

杏陈镇党委组织委员曾建斌说:“磁窑村立足自身实际,打造‘宋韵瓷情、古窑新风’品牌,在宋瓷展览馆基础上开办‘磁窑陶艺传习所’。从去年7月开始运营,至今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收入近8万元。”

磁窑陶艺传习所成功运营,不仅助推磁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提档升级,还为村民以及周边村民提供了“夜间摆摊”的机会,为磁窑村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游客在磁窑村陶艺传习所体验亲子陶艺(曾水和 摄)

曾镇文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争取建成古村落民宿、自助窑鸡、窑地瓜特色餐饮、手工陶艺体验、宋瓷文化特色伴手礼、渔人码头垂钓等文旅体验一体化的古窑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格局。”

同样从“文化”入手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还有樟塘镇南埔村。村党总支以“人文+古厝”为抓手,开发打造“谢谢里”文化小村,并成立村民入股参与的村企——福建省东山县谢谢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布局文创集市、文化培训、艺术品商业街等项目业态,打造“谢谢礼”文创品牌、“南薰小苑”网红打卡点,周边配套民宿、营地、停车场、餐饮等,推动村财在2023年突破70万元。

背靠山海 村集体经济“强起来”

走进西埔镇冬古村水产品交易中心,七八个渔民正围坐在一起,有条不紊地将刚打捞上来的鲍鱼按照品相进行分拣。

渔民们在分拣鲍鱼(陈似虹 摄)

冬古村盛产鲍鱼,现有养殖户50多户,养殖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超3亿元。冬古村党支部书记林华东说:“以前都是在海上进行分拣,招聘的工人普遍是青壮年,用过的养殖网袋直接扔进大海,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现在建立了这个交易中心,把分拣工作放在岸上,不仅保护了海洋环境,还能让年龄较大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冬古村党委发挥“山海”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发展思路,走出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70万元,比2022年117万元增加6倍。

为促进村级发展,冬古村党委统筹村内闲置土地资源,村两委干部主动担当,用个人信用给集体担保,向农信社借贷600万元作为第一个项目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启动资金。

林华东表示,第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为谋划其他村集体项目增强了信心。

紧接着,冬古村开发建设商贸中心市场、过冬新农房、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苏峰山旅游集散中心和海域养殖深水改造等“强村利民”项目,打造美食体验、海事体验、海上运动、夜游经济、精品民宿等“冬古渔旅”核心产品,可实现游客吃在村、玩在村、乐在村,集“吃、住、行”于一体的一站式休闲体验站。

林华东说:“待项目建设完成后,冬古村集体可实现经济创收1000万元以上,使村集体‘口袋’鼓起来。”

冬古村全景(高阿营 摄)

位于东山县最西边的小渔村——下西坑村,依靠海洋资源,走以生态养殖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路子。近年来,下西坑村紧盯瓶颈短板,注重平衡村富与民富的关系,积极探索共富。通过3年的谋划布局,确定“冬春抓养殖、夏秋搞旅游、渔旅融合、错峰发展”的发展路线。全村352户现有185户在海上养殖,2023年养殖户户均收入超40万元,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就业。村财政从2018年的36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127万元,在2023年成功突破200万元,“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以商入局 村集体经济“壮起来”

在西埔镇顶西村东市场一楼,果蔬、肉类、水产分区一目了然,买菜群众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自市场升级改造以来,市场里既提升了“颜值”,又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

顶西村地处县城中心位置,属于城中村。近年来,顶西村以“党建聚民心,商道奔富路”为主线,充分发挥区位及交通优势,盘活集体土地和发展用地,大力发展商贸经济。

2021年4月,顶西村启动东市场“农改超”项目,计划将旧东市场改造提升为一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双层新商贸城。顶西村党支部书记朱加发说:“2022年,项目资金出现缺口,我们村干部带头用个人房产抵押贷款900万元,无偿给村里投资东市场‘农改超’项目建设。”

改造后的东市场,一楼建有店面68间、摊位314个,进一步规范市场功能布局,增强市场服务能力,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630余万元,既解决了本村近100户失地农户就业,又为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拓宽了渠道。二楼引进“百得润”大型商超入驻,现已基本完成内装。

朱加发说:“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周边楼盘较多,人气较旺,正在谋划将这个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成商贸体。把现有的批发市场搬到与政府置换的用地上。”顶西村与县政府置换的24亩商住用地,目前在与福建盈创投资有限公司洽谈中,已完成项目的初步设计。  

顶西村积极探索社区“物业服务型”集体经济发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发挥城中村区位特色,做好以资源变换资产,以资产累积为对集体资金盘活模式,让村集体经济的腰包“鼓起来”。

依托强大的村集体经济,顶西村每年为清洁家园投入超30万元;设有高考奖学金协会,先后投入21.5万元;每年负担上缴村民社保、医保约40万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400元分红……朱加发说:“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才有能力为村民、为村子做更多的事情。”

顶西村多措并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是西埔镇13个村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部分村庄的“造血”功能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限,西埔镇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发展模式,结对共建,抱团做大做强乡村产业。西埔镇党委组织委员许兴盛表示,顶西村与西坑村计划共同开发县妇幼保健院北侧的发展用地,统一谋划、共同发展;石埔村与坑北村依托石埔溪生态水系,共同发展农业、旅游业;冬古、亲营、梧龙等村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经济,助力村民就业增收。(记者 黄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