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穿行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像一朵朵盛开的“幸福花”扎根通肯河畔,呈现着勃勃生机,承载着增收致富的希冀。
明水县近年来坚持增收产业项目和乡村振兴结合、脱贫村提升工程与美丽乡村结合、乡村综合能力提升与乡村文明建设结合,用心用情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以及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
发展富民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告别贫困、圆梦小康的主要途径。黑龙江省明水县发展产业促致富的波澜壮阔的征程,答出了产业带动增收的最优解。
明水县聚焦特色产业带动增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全县相关产业数量及类型逐年增加,兴产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力度逐渐增强,增收带富车间为脱贫村种下了一棵棵“产业树”,特别是笤帚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因地制宜种“金”苗
明水县兴仁镇兴发村是黑龙江省知名的笤帚糜子种植、笤帚加工基地,绥化市最大的笤帚糜子集散地、最大的笤帚交易市场。但是,如何让笤帚苗这个传统产业变优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明水产业发展的“瓶颈”。
这些年来,明水县立足笤帚苗产业现状,突出问题导向,创新组织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兴建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培育拳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笤帚产业已发展成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优势产业,成为明水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而合作社的理事长吕兰双就是笤帚加工的“领军人”。
今年50岁的吕兰双,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感慨万千。他是土生土长的兴发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和本村青年一直在外务工。在河北省唐山市,他第一次接触到笤帚制作行业。那时他了解到,当地制作笤帚的原料很多来自黑龙江,且加工之后还会卖回黑龙江。小小笤帚竟有不少的利润,而家乡的笤帚糜子满山遍野,一向爱琢磨的吕兰双当时就发现了商机。
2007年,在外打工的吕兰双返乡创业在自己家中建立了简陋的家庭工厂,发展笤帚产业。一边种原材料糜子、一边加工、一边销售。从县城周边、再到其他市县,渐渐地,自己制作的笤帚越卖越远。这样的小打小闹,让吕兰双觉得虽然每年收入不多,但总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笤帚苗是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含量低,对于水、肥的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短,易于管理。平整山地、坡耕地均可种植。在明水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到北均适合这种作物的生长。笤帚苗产业要想快速发展,生产品质好、产量高的笤帚苗原苗是基础。以往种植户“自留种子”,品种单一且原苗产量低、品质差。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吕兰双提出,创新良种推广方式, 引进了具有抗倒伏、抗蚜虫、绿色软苗丝、长纤维等不同特性的多个新品种,并指导种植大户开展种植。
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品牌化运营,笤帚苗产业在明水县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并发挥了较好的就业带动作用。眼看着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原料和人手都供应不上了。2012年,在吕兰双的牵头下,兴发村成立了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吕兰双带领村民们“抱团”发展。当时,小小的村子从事销售运输笤帚、笤帚糜子的农用车达到80多台,参与的村民达到130多人——明水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带动就业促增收
产业带动增收是乡村振兴“四梁八柱”的关键一环,如何做到精准长效是重中之重。明水县打造的“菜单式”增收致富模式,把着力点放在“准”上,把功夫下在“精”上。在兴仁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小村“笤帚车间”从“深闺”搬到了街面,扩大了场地,增加了设备,扩充了工人。
明水县兴发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免费培训劳动力,让更多群众通过制作笤帚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能力素质的提升,为明水县域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力量。
小笤帚“扎”出大产业。合作社常年雇用低收入村民20余人,人均增收8000余元。收割旺季时要雇上百人,有效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灵活就业。于是,“笤帚车间”变身“增收车间”。2018年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2019年带动12户贫困户脱贫。合作社办公室墙上的图板上面记录了部分村民每个季度的工资。手持账本,合作社会计自豪地说:“这些年来我们每年仅为在此务工的村民支付的工资就超过了100万元。”
吕兰双介绍:“我们采用带地入社、农户订单、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笤帚糜子种植基地7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笤帚糜1.6万亩,年生产笤帚超过120万把,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更‘闯进’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一个增收带富车间,帮助了众多乡亲们就业。每年120万把的笤帚都出自兴发村妇女的双手。
小小笤帚也许并不起眼,但在兴发村村民眼里,它们是致富的宝贝,正是这一把把笤帚,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激活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的密码。
60岁的脱贫户韶淑英在车间负责笤帚扎制工作。其老伴患有脑血栓,丧失了劳动能力。她平时和乡亲们在一起扎扎笤帚,力所能及,一年能赚2万多元。2万多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不是小数目。
村民杨贵义、薛淑芬夫妇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就在这里打工。“以前赚点钱都靠外出打工,现在好了,守在家里干活,省心、舒心。”杨贵义说,依靠在合作社工作的收入,不仅能够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才立芹也是一位脱贫户,扎笤帚速度虽比别人慢,但扎一把手工费1.2元,一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村民薛秀玲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家离车间近,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

兴发村党支部书记孙立春介绍,兴发村人多地少,人均仅有4亩地,以前村里没什么产业,“精准扶贫后,依靠政策支持,村里发展笤帚厂、光伏产业,通过畜牧补贴、务工补贴、金融扶贫、公益岗位等举措,家家户户甩掉了穷帽子。村里修建了通村公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卫生室。2019年,我们还根据村民个人意愿进行了厕所改造。”
转变思路拓市场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一直是明水县坚持不懈的发展理念。
吕兰双的例子只是明水县发展产业带动增收的一个缩影。明水县将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资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增收致富的步子走好、走稳。
创业没有一帆风顺的,合作社也经历了事业的低谷。
“一方面国内笤帚价格行情不好,受到冲击不说,而且本村与附近乡镇笤帚糜子种植面积也在减少。”吕兰双说,“以前村民家的‘二洼地’种植别的作物不打粮,村民只能种植笤帚糜子,当时我们不愁收购原材料,周边几个乡镇都有充实的货源。而随着国家种植补贴资金的发放,村民愿意选择种植经济补贴高的作物,而笤帚糜子不在国家种植补贴之内,因此我们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吕兰双说。
如何打破企业发展“瓶颈”?合作社成员带更多的土地入股,家中的土地大都种植笤帚糜子,保证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扩大面积保证原料,合作社还不惜高价流转土地种植笤帚糜子。
花落,花开;月缺,月圆。经过几年的煎熬与坚守,2020年,合作社迎来了国际与国内笤帚价格上扬的机遇。春风起,春雨潇潇,润物无声。而就在这一年,明水县也帮助吕兰双建立了崭新的增收带富车间。明水笤帚,既是品牌,也是招牌。

一棵小小的笤帚苗,串起了致富一方的产业链。
春暖花开的季节,明水县兴发笤帚糜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一行行摆放整齐的笤帚正在享受旖旎的阳光。加工车间内,浸泡、缠绳、套皮、编织……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20多名妇女坐在机器旁麻利地扎笤帚,手中拿着红色或者绿色的线在一把笤帚糜子中穿插,动作熟练,六七分钟时间,一把崭新的笤帚就做好了。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前一秒还“散趴趴”的糜子转眼间就“变身”一把把崭新的笤帚。
“扫地的、刷锅的、工艺品性质的都有,目前我们可以生产多种不同用途的笤帚。”吕兰双说。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明水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思路清晰,产业兴盛。新希望播种在广袤大地,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
小笤帚能“走”出国门,这在明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作为合作社带头人,吕兰双将继续带领村民沿着乡村振兴之路走向幸福生活。(记者 吴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