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辽宁清河 水清河畅景象新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生态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7-17 09:03:40 作者:王官波 编辑:杨玉 责任编辑:张春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自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启动以来,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不断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作为发展的总牵引,积极赋能乡村振兴。

水系连通 水美乡村

安居又乐业

在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2023—2024年第四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中,铁岭市清河区成功入选,是辽宁省惟一一家。

清河区水资源丰富,周边分布着大清河、小清河、寇河等17条中小河流,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8%。清河水库作为辽宁省第四大水库,总库容量9.71亿立方米,水库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是辽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地区。

大清河南岸风光(尚书 摄)

清河区申报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就是想通过项目对清河水库上游入库河流进行系统改造和升级,围绕乡村振兴,打造水美乡村典型样板,实现岸绿、水清、河畅、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为辽宁地区推动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清河区聂家满族乡腰堡村依托途经本村的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项目,解决了全村汛期防汛的压力和破坏环境问题,着力优化村屯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腰堡村党总支书记王文正说:“以前汛期来临的时候我们很害怕,总怕水淹了土地或房子。村旁水系连通项目建起来了,现在我们就不怕了,是实实在在惠民的大好事。”以前腰堡村北侧有条河道,每年的汛期都会对岸边两侧的30多户人员和房屋造成威胁。自2023年4月28日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项目启动以来,聂家沟河段项目工程部把疏通河道和稳固河堤作为主要任务,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助力河道周边村屯安全度过汛期。

大清河湿地公园(尚书 摄)

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恢复河道的优化水系布局、恢复农村河湖生态功能、增强防洪功能,通过河道清障、河湖管护等措施,集中解决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修复农村河道空间形态及其水域岸线。通过实施清淤疏浚、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景观人文等措施,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恢复河湖生态健康……眼下走进腰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平坦的道路,一座座仿古围墙的农家院落,一扇扇铁艺大门,这正是清河区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项目配套工程的真实写照。

项目建成后,不但大力推进清河区乃至辽宁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有效提高河流的防洪排涝能力、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激活了可用要素资源,间接撬动大量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开发休闲旅游业、山区特色产业,打造大清河北岸养老群落、优质水经济,以河兴旅、以旅兴业,带动地方劳动力就业,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科学赋能 数字乡村

增收又致富

从面朝黄土到云端耕作,从传统农业到设施农业,铁岭清河的数字化浪潮正重塑农业面貌。从无人机打药到精准灌溉,再到数据驱动的交易平台和智慧管理,高科技解决方案推动清河农业更加生态环保,也更加绿色现代化。

辽宁润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示范社在清河区张相镇十八道岗子村对1000亩土地实施大田农业数字化。实现数字化调度模式下无人驾驶农机具的大田自动化耕作、无人机植保作业、秋收保护性耕作等。通过安装的田间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光照、降雨、温湿度、地温、二氧化碳等数据,利用这些数据,采取叶面喷施杀菌剂的方法,配合防虫和补充叶面肥,以平衡营养、增加产量的方式解决病害问题。此外,合作社还利用无人机进行肥料喷洒,大大降低了施肥成本,杜绝了环境污染。

这些创新的技术应用使得施肥更加精准和高效,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合作社负责人辛晓明介绍,去年示范区玉米实收亩产860余公斤,种植成本节约近一半,增产11%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农民的高度认可,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被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典型案例上报农业农村部。

辽宁铁岭市文选葡萄专业合作社2022年8月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安装了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智能便携气象观测站设备,实现了大棚设备实时控制、智能预警及时提醒、历史信息数据保存及查看等功能,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

铁岭市清河区丰谷裕米业有限公司、铁岭市清河区广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均已装备了室外自动监测系统,包含了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等14个传感器,对生产作业关键环节实施智能化监测、提供数据帮助合作社分析决策、实现管理机制手段现代化。

另外,玉辉有机大米、西老谷峪鸡心果、龙丰果等农产品及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在平台上网络销售。

“现在种地可省事多了,多亏了这数字农业。不管在哪,只要我打开手机,不到1分钟的工夫,大棚里的各种信息就都能看到。以前,我和丈夫两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靠我一个人就可以了,种地越来越轻松。”村民詹秀敏说。农业遥感、物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只需打开手机APP,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各项数据清晰可见,轻触显示屏就可以通过大棚里安装的升温系统、降温系统、遮阳系统、补光系统等设施,进行远程操控灌溉、施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还大幅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数字乡村建设在清河区落地生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千家万户。下一步,清河区将逐批遴选玉米、水稻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铁农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系统,开展合作社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同时,整合全区摄像头、无人机、车辆识别等智能装备,用于乡村治理的智能化创新应用。实现村容村貌、人流车流、农作物生产等的智能化监测。另外,着手在农业生产中重视保护作物、水源和土壤,以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

满意又幸福

近年来,清河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集中精力攻难点,对症下药补短板,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用力抓,让农村彻底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日,清河区张相镇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通过无人机方式对镇内主要道路、房前屋后、河道等重点区域及卫生死角进行空中抓拍,切实消除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盲区,实现了镇内村屯环境问题第一时间被发现。

“航拍画面会实时传输到工作人员手中的监视器上。”在张相镇政府,一架小型无人机腾空而起,对镇内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抓拍。“以前人工巡查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现在都可以通过无人机航拍来监查,一些容易忽视的卫生死角也能够及时发现。”张相镇副镇长王新说,通过无人机航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特殊巡查点位“进不去、拍不着”的难题,更提高了巡查效率,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今年以来,张相镇集中力量整治村容村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3月初,天气刚刚回暖,张相镇就提前谋划,在全镇开展村庄清洁和楼道清理综合整治行动。各村出动铲车等车辆对沟渠、河堤等重点部位及村屯巷道垃圾进行清理,累计清理河道枯枝杂物等垃圾50余吨。同时,对下滑的河坡进行打桩加固。

航拍清河区图(尚书 摄)

为推动形成整改长效机制,张相镇建立村庄保洁、拉练评比、自查整改等长效监管机制。目前,全镇各村均已取缔垃圾池,实行垃圾回收制度,垃圾做到足不出户,日收集、日清理。借用防火人机“双向奔赴”模式,对沟汊等隐蔽地点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还通过开展“绿满张相,共树未来”等志愿服务活动,植树7000余棵,栽花1.68万米,村屯“颜值”得到了全面提升。

下一步,清河区将继续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加强“清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鸡心果、南果梨、榛子等特色林果品质和文选葡萄、清河鱼等特色品牌影响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精品农业发展示范区,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