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甘肃民乐 党建引领产业兴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织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08-29 10:18:18 作者:吴舒睿 编辑:杨玉 责任编辑:张春嫄

每年四月,地处河西走廊的甘肃省民乐县田间地头都会涌现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他们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当地村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春耕生产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培育“土专家”“田秀才”

用科技助力农业生产

在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上,一辆辆大型农机来回穿梭,紧张有序地起垄、覆膜、点种,来自甘肃鼎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和六坝村的“土专家”们利用休息时间,为村民们讲授马铃薯田间操作技术。

作为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室培养出来的技术能手,民乐县六坝镇六坝村村民韩得善现如今是当地有名的田间管理“土专家”“田秀才”。自马铃薯基地建设伊始,韩得善就和整个农技专家服务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与土地打交道的这几年,上面派来的专家、技术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还手把手指导。我们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服务群众的信心也越来越足。”韩得善说。

韩得善所在的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现已引进3名县域外民乐籍优秀专家和3名省内外科研院校高层次人才,与县农技推广中心5名专业技术人才联合组建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并吸纳“土专家”“田秀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一对一”结对子,常态化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指导、人才培育等服务活动。

通过工作室的建立,汇聚农技人才、“土专家”“田秀才”等优质资源,累计选派31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深入田园综合体开展服务活动,有效带动、提升了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人才培育质量。

“我们今年还新建了马铃薯、中药材、油菜制种、设施农业、电子商务等5个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坚持‘产业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实效为根本’的原则,发挥在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民乐县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靖靖介绍。

在积极搭建“工作站(室)”的基础上,民乐县通过建立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引进省内外院校、县域外民乐籍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扶持“田秀才”“土专家”建成优质杂果、特色花卉、高标准马铃薯等种植示范基地1万多亩。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王勤礼作为基层科研工作站进站专家,带领技术人员和当地“田秀才”“土专家”先后完成马铃薯保水剂替代地膜试验、马铃薯特色花卉膜下滴灌肥料利用率试验等4项新技术的试验论证,成功获批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带动田园综合体周边企业和农户规模化种植马铃薯、高原夏菜、优质杂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王勤礼说:“通过现场讲授,把技术传授给我们的‘田秀才’‘土专家’,让他们把技术掌握好以后,由他们再把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这样一层一层地传授培训、现场指导,推动全县农业朝着布局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去发展。”

集约化和机械化种植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5月,在民乐县南古镇杨坊村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大型铺膜机、马铃薯点播机在田间作业。

“我今年在杨坊村流转了2500亩地,种的全是马铃薯,和爱味客合作已经十几年了。” 种植大户钱虎年说。

从2020年起,杨坊村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打造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充分激发全村发展活力,促使农民稳定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主体效益持续提升。

杨坊村党支部书记王忠元说:“通过这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村的8400多亩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们的地价和农民的流转费都有所提高。”

民乐县委组织部牵头组建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联合党支部,不仅吸纳了田园综合体规划区域内的六坝镇4个村和三堡镇4个村的党支部,还将县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财政、人社等部门负责人纳为成员。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体量大,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多。有了联合党支部,搭建了党建统领协调的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县直部门、乡镇、村社之间的沟通衔接,实现了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民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重英说。

南丰镇祁连山浅山区冷凉经济产业带,沿国道227线错落分布着卫庄村、黑山村和张连庄村等16个行政村,同一地理区位、相近发展条件,每个都以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国道227线串在一起的产业带。

“以前,这几个村都是‘单打独斗’,村与村之间有时甚至是竞争对手。”南丰镇党委书记樊钊说。为此,在市、县组织部门的指导下,以陈寨村为中心,通过“村党支部+产业型党小组”“党员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脱贫户”“党支部+农业龙头企业”等模式,建立完善产业型党小组20个,培育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典型6个,培树党员致富典型26名,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基地11个,全镇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已占全镇种植面积的85%以上。

借力扁都口景区区位优势和“两口一线”交通优势,南丰镇党委以打造炒面庄省级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为重点,以村党支部引导建成国道227沿线油菜花观光带、“一线六点”特色花卉观赏区,党员致富能人带头建成“秦之园”“七色田花海”休闲旅游观光园2个,示范带动创建四星级农家乐和家庭民宿宾馆15家,新增马道观光、特色餐饮、旅游工艺品经销等经营主体320家,实现创收1500余万元。

党建引领增活力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同为民乐县172个行政村的新天镇新天堡村,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逐渐受到关注。过去的新天堡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谁来发展、怎么发展、如何激活等问题亟待破解。

这几年,新天堡村在党支部书记马鹏的带领下,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对村内高标准农田进行集中流转,并连片种植粮食作物5600亩,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群众参与、多元增收的良好局面。

“这样不仅解决了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改变了常规农业效益低,经营规模小、农户效益差的状况。”马鹏介绍。

以往,新天堡村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或老人都在附近合作社打工挣钱,每人每年平均能挣近2万元。而今年,随着土地流转的持续运行,本村群众在家门口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收入还要比往年更好。

村民在家门口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劳作(王晓泾 摄)

随着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群众对土地流转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为此,马鹏带领当地群众顺势成立了民乐县新天镇新天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给高标准农田全部配套了水肥一体化设施。通过合作社运作,新天堡村的流转费也涨到了每亩800元,仅土地流转收入一项就达600多万元。

“大带小、强带弱、富带贫”结对共建模式,凝聚了发展合力,推动了产业振兴。如今,这种“党建+产业”区域化党建模式,已在民乐大地“开花结果”。

围绕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和纯收入两本账,因地制宜选优发展路径,民乐县不仅盘活用好了村集体资产,持续深化公司化制度改革,还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一村一策”提标倍增。截至目前,民乐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2万亩,占农户确权面积的76%,民乐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庄有13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6.7%,4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已有28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6785户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近年来,民乐县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大力实施“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能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提标倍增”三大行动,有效激发助推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

实施“党建+产业”融合发展行动,细化落实《关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的若干措施》,组建南丰镇祁连山浅山区冷凉经济产业带片区党委、南古马蹄农村区域化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等功能型党组织7个。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能力提升行动,采取分类分班学、人人上台讲、赴外观摩看、创新方式考等方式建强乡村振兴队伍。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标倍增”行动,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统筹推进机制,采取“党支部+农业龙头企业”的方式,使全县17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记者 吴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