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新疆阿克苏市,绿树荫浓,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在这美丽的时节,记者深入阿克苏市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设施大棚,见证当地种植户丰收在望的喜悦、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和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一幅乡村振兴新“丰”景徐徐展开。

特色种植“有颜有钱”
眼下,阿克苏市柳源镇祥和村村民杨魏种植的500多亩食葵相继盛开,长势喜人。
阿克苏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食用葵花等特色农业,多措并举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经济持续增收。
今年夏收后,祥和村很多村民抢抓有利时机,复播葵花,由于雨水及时,长势良好。“今年我是第一年种植食葵,种植的是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的优质品种,它的优势是早熟、抗病、产量高、商品性好。”杨魏说,“目前是重要的灌浆期,水肥要跟上,授粉也很重要,为了减少食葵的空壳率,提高颗粒饱满度,专门租了50个蜂箱近100万只蜜蜂为其授粉。”
杨魏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精细化管理,保证了食葵的品质和产量。“6月种植的食葵,9月底就可收获,预计亩产可达2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10元每公斤计算,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收获完以后还可以种植冬小麦,实现一块地两年三收。”杨魏说。
食用葵花从播种、减苗、浇灌、割葵花头再到脱粒葵花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附近农闲的村民纷纷加入到葵花管理的队伍中,为周边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了新渠道。“自己种植的是棉花,其他空闲时间就来食葵地里务工,每天能赚200元,收入也挺可观呢。”祥和村村民高新铭说。
祥和村党支部书记王世学说:“食葵种植不仅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促进了生态建设,还美化了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赏花拍照。我们也正在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游客引进来,把产品带出去,通过‘农旅结合’来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微企业活力迸发
产业兴,百姓富。阿克苏市立足自身产业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条的延长,让农产品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走进新疆尖下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用叉车装箱转运生产好的瓜子。 “公司有常年在册工人50多人,90%以上是当地村民,生产高峰时,还能吸纳100多名群众灵活就业。企业生产淡季正是农忙时,他们去忙地里的活;生产旺季是农闲时节,他们来上班挣钱。现在正是林果业的农忙时节,也是我们企业的生产淡季。”新疆尖下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光说。
新疆尖下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位于阿克苏市依干其镇良种库木克什拉克村,是一家集坚果炒货食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地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一个典型的乡镇企业。
“目前公司主要加工核桃、马牙瓜子、原味花生等10余款产品,通过阿克苏地区20家专卖店和天猫、京东等线上旗舰店,以及全国各地代理商等渠道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疆内外多个省(市)和东南亚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杨光说,2023年,企业生产坚果4000吨,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全疆90%的马牙瓜子都是我们加工后销售出去的。
“企业租赁的是村集体的厂房,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入增加15万元。”良种库木克什拉克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拉·艾合麦提说:“租赁费不高,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企业能在农闲时节解决村民务工问题,让他们在村里实现就业。”
今年37岁的亚森·斯依提是良种库木克什拉克村村民,也是新疆尖下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叉车工,一年前的他还在四处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公司在村里办了瓜子加工厂,我就立刻报名来工作,经过叉车技能培训上岗后,现在一个月工资6000多元,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呢。”亚森·斯依提笑着说:“在家门口工作真的很开心,也能照顾家里,我要努力工作,让生活越来越好。”
新疆尖下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阿克苏市小微企业的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落户到乡、镇、村,让村民变工人还鼓了腰包。
设施农业“棚”勃发展
走进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大棚,棚内种植20多天的辣椒苗、西红柿苗长势喜人。这里引人注目的不只有戈壁滩上蔚为壮观的几百座大棚,还有大棚种植运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
基地负责人马兴介绍,设施大棚采用全钢架柔性复合材料,种植模式采取无土栽培模式中的黄沙无土栽培技术,该模式对土壤要求低,戈壁沙漠、盐碱滩都能适用,不抢占农用耕地。栽培基质采用黄沙和炉渣,按照科学配比混合,最大程度保水保肥。
大棚建设完成后使用寿命长达20年,并配备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温控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物联网控制设备,实现一部手机解决温度控制、定时定量灌溉、植保等环节,有效降低种植成本。大棚充分利用太阳能及空气源热泵技术,实现冬季极端低温环境下水肥的增温,解决南疆冬季地温较低的难题。
“我们基地2020年规划建设,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占地面积6000余亩,建设大棚657座。主要种植反季节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年产蔬菜2万吨,销往乌鲁木齐、阿克苏地区及南疆地州市场,年产值达7000万元。”马兴说。
基地采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设施农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科学管理运营,带领农民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民收入。
今年30岁的阿依库勒镇托万克提根村村民麦迪乃·艾合买提在基地上班已近两年时间,通过不断努力,成长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刚来的时候不懂技术,一切从头开始学习,工作一个月只有3000多元收入,基地的技术人员教我们种植和管理,现在我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管理着几百座大棚,通过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麦迪乃·艾合买提说。
“针对务工时间较久、熟练掌握种植管理技术的人员可申请承包大棚,承包户在种植过程中无需投入任何成本,取得的净收益按照四六比例进行分红。经前期试点计算,1个人可管理5亩左右大棚,一年可分红6万元,比单纯务工取得的收益更多。”马兴说,目前已有96人在基地承包大棚,承包面积468.5亩,预计年底可获得分红收益560余万元。
目前,阿克苏市已建成戈壁现代化智能日光温室8000余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2.3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市设施蔬菜发展规模达到3万亩,年产各类蔬菜达到20万吨以上。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科技示范、利益共享,使得阿克苏市乡村产业发展兴旺,群众就业增收有了保障。
近年来,阿克苏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的发展思路,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亿元,积极开发阿依库勒镇、喀拉塔勒镇沿线戈壁荒滩,规划建设“两个万亩”戈壁荒滩无土栽培现代新型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使戈壁设施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记者 查燕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