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 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正文
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 会东 “智力”支撑动能足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11-04 08:47:09 作者:戚原 编辑:刘炎炎

四川省会东县近年来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坚定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千方百计引人才、创新机制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优化环境留人才,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为会东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必须聚焦发展之“需”、把握人才工作之“本”、遵循人才成长之“道”,努力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

四川省会东县坚持“引”“育”并举、“用”“留”并重,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从搭建平台引凤凰,到政策、产业留人才;从引领农业龙头企业家、乡村振兴带头人流向基层,到培育乡村人才“领头雁”,一支爱农村、懂农业、说农话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池春水”。

栽好“梧桐树”

会东县人才资源总量达6.2万人,较“十三五”时期总量翻番,其中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分别增长27%和7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工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分别达到1923人和762人……一组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会东县人才工作取得的不凡成效。

“十四五”以来,会东县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服务人才配套政策,围绕重点工作动态更新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名录,着力“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会东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人才新活力。持续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交友交流等问题,足额兑付一次性安家费、购房补贴等激励资金,让人才在会东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到会东工作快5年时间了,感觉很不错。”宜宾小伙向明开心地讲述着他在会东的幸福生活。他于2019年6月毕业后,很快就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家企业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因为爱情加之会东县在人才招引方面各种倾斜性政策红利,他毅然从公司离职,和对象毛祥敏一道回到她的家乡会东县,现在拥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生活很幸福。

“归雁”“引雁”取得成效,如何让人才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会东县立足实际,秉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理念,聚焦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需要,加强与发达县市、各大高校、优质企业沟通联系,持续深化“政校企”三方协同育才。

“我们根据人才的专业和特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举办培训班和带薪外出研学等形式,个性化、专业化培养专业高精人才、基层治理骨干力量,鼓励教育、医疗等专业骨干人才进修深造,全面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会东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国俊说。

除此之外,会东县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围绕全县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总体思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积极吸引县外优秀人才参与会东建设,为会东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用好“领头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会东县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志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让他们在乡村大舞台“大展拳脚”,成长为发展乡村产业、带动乡亲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80后”张金云是会东县江西街乡大村村民,曾经他是一位建筑项目负责人,现在他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几年前,张金云看到家乡大量土地荒废闲置,加之看准魔芋种植的市场前景和潜力,义无反顾辞去了原本不错的工作,回到家乡尝试务农创业。第一年,他在江西街乡马洪村流转130多亩土地探索魔芋种植并取得成功。

“第一年种植魔芋收入了80万元,让大家看到种地还是能挣到钱。”张金云介绍,随后联合了其他群众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自己注册了公司,为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顺利淘到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加之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张金云更加坚定了自己扎根家乡、发展家乡,带领家乡群众增收致富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多年努力,如今,张金云在江西街乡碗厂村种植了3000多亩林下魔芋,在江西街乡大龙村种植了300多亩中药材,在大村村种植了100多亩车厘子,规模化、立体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创业成功的张金云不忘带动家乡群众一起致富。他通过免费提供种苗、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等方式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到中药材和魔芋种植中来,取得了可观收益。

张金云的成功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会东县高度重视回引优秀本土人才,持续在创业政策上发力,建立完善的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针对性开展多层次创业培训,鼓励返乡人才充当好“领头雁”,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产业,将人才、产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鼓励、人才示范带动、群众充分参与”的新路子。

会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斌说:“在‘领头雁’的带领下产生了‘雁阵效应’,目前全县共回引农、林、水、牧等行业返乡创业能人339人,扶持创办经济实体394个,提供了近3000个就近就业岗位。”

育好“土专家”

今年48岁的邹蔼福是土生土长的大崇镇人,从事果蔬种植已有20多年。邹蔼福介绍,得益于各种助农惠农政策的建立健全、红利越来越多,他参加农业各类培训和前往外地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极大帮助。

邹蔼福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2002年,开始摸索大棚蔬菜种植技术;2013年至2015年,在会东县新街镇前进村承包700亩大棚发展自己的事业;2020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果蔬种植“土专家”的他,心怀家乡,再次回到老家崇兴村示范种植蔬菜和大棚水果。在他的示范带动下,2021年开始,陆续有群众跟随他一起进行果蔬种植,截至今年2月,已有167户村民、230多亩土地加入他的规模化果蔬种植队伍,目前队伍仍在壮大。

会东县持续完善本土人才成长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点单配课、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助力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我们根据国家政策方针,逐年加大对农业相关技能、技术的培训。”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德方介绍,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会东县农业农村局每年都认真开展农民技术需求调研,制定年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整合培训机构、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等教学平台,结合农时农事,采取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层分类和分时段培训指导。

邹蔼福是会东县培育本土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东县聚焦乡村发展、建设需要,定制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计划,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培育机制,构建高质量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批熟悉本地情况、心系农业农村、具备实用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打造“爱钻研、精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本土乡村人才队伍,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养殖技术、管理经营水平提高。

“下一步,我县将按需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专业需求目录,赴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家基层行’‘人才五进’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育行动,切实推动人才智力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一线集聚,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会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普兴胜言语铿锵。(本报记者 戚原 通讯员 胡方晓 高山坤)